
1.2.3 标杆企业如何建设组织能力
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曾说过:“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这一道理也适用于复杂市场环境中的企业,往往只有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才能在行业领域内占据首要地位。
(1)华为:开放式创新,包容式发展
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在“2019南京创新周紫金山创新大会”开幕式上发言:“华为一直主张开放式创新、包容式发展。开放式创新是利用全球专家资源共同创新,资源与能力要共享,包容式发展是创新的成果,要为全人类、全行业,包括华为和其他企业共同所享有、共同所使用。”
开放的理念一直是华为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20世纪90年代,任正非及其管理团队曾两次远赴美国学习考察,科技巨头的先进厂区、技术实验室等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近20年的时间里,华为在IBM顾问的带领下,学习适应整合美国企业的方法,启动对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等先进管理系统的学习,重塑整个系统流程,真正让员工能够“以客户为中心”。
华为还向海外派遣数万名中国员工,鼓励员工体验多元文化的撞击,了解不同的工作哲学、饮食习惯,提升开放、包容的意愿。
任正非曾表示:“我们要尊重对手,学习对手,不能故步自封。”《华为基本法》第一章第三条也规定: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向国内外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开放合作地发展领先的核心技术体系,用我们卓越的产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强之林。
从1993年华为集全企业之力投入研发自动交换分机起,华为每年投入至少10%的营业额用于技术研发。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15.9%,当年华为研发投入总额高达1418.93亿元人民币。未来,华为仍要在5G、6G、人工智能、云、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与全球企业展开竞争。华为的研发目标是清晰的:研发的方向由市场需求驱动,要么是客户已有的需求,要么是推动技术发展并在未来决定成败的需求。
华为目前主要以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开源社区、学术组织、商业联盟的形式,携手各行业、各领域的产业伙伴共同发展。华为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并希望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标准化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现在的科学技术并不会掌握在某一个人或一家企业手中,任何想要切断和别人来往的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只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当与外部保持开放,学习先进,这样企业内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2)京东:高效供应链体系支撑组织能力的建设
京东集团(以下简称“京东”)原CEO刘强东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谈道:“我们不是一个电商公司,我们是一个用技术来打造供应链服务的公司,是用技术为我们的品牌商提供供应链服务的!”京东目前能够满足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方式的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购买需求,提升了消费者整体的消费体验。
京东供应链正向“数智化”“全链路”“社会化”方向升级,实现从消费端到供给端的降本增效及最优体验。
首先是“数智化”的供应链,京东打造智能中枢系统,通过数据平台、各数据工具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多角色、全渠道地处理问题,针对不同场景,生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最佳商品运输及配送服务。通过数字化,连接京东与品牌商家,打造选品、仓储、物流、售后、支付的智能供应链,实现服务、成本效率的最优解。
其次是“全链路”的供应链,从消费端到产业端各个环节都在优化和重构。众多品牌商家与京东达成合作关系,依托平台技术让用户、门店、库存互通互联,消费者收到商品的时间也一再缩短,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价值创造。
再次是“社会化”的供应链,京东通过与生态合作伙伴的合作,向更多领域渗透,调动各价值链所有环节的社会资源。例如,京东健康在精神心理科形成首诊判定、在线复诊、药品零售、诊后服务的闭环,节省了患者的时间、精力,提高了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组织机器在运转的过程中,要能及时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并同时实现组织运作的高效率。对业务供应链进行优化升级,就要求对组织也进行精简裁汰,使组织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