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隋唐五代时期

1.隋

尽管隋朝存在的时间(582—618)不长,却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设置了正式行政区。隋朝从突厥手中夺回河套地区,将北界扩展到阴山以北,五原、定襄二郡的北界已接近今中蒙边界。在西北夺取哈密地区,于大业四年(608)设伊吾郡。又趁吐谷浑被铁勒打败之机灭吐谷浑,夺取其故地,于大业五年设鄯善郡(今新疆若羌县)、且末(今新疆且末县南)、西海(今青海湖西伏俟城)和河源(今青海兴海县东南)四郡,南起昆仑山脉,北至库鲁克塔格山脉,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基本都是以往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隋朝初年在云贵高原有所扩张,开皇十三年(593)设南宁州总管府于味县(今云南曲靖麒麟区),辖境东至今贵州西部,西至云南大理州,但数年后因爨蛮反抗而放弃。

在南方,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灭林邑国,一度设置比景、象浦、海阴三个新郡,其中海阴已在汉日南郡旧地之南。但在隋国撤退后数月,林邑即收复失地,隋朝南界大致还在北纬18度即横山一线。

南朝梁、陈虽已在海南岛设置崖州,但并未有效控制。俚族广泛分布于西江流域和海南岛,其首领冼夫人对隋朝的效忠,使隋朝对海南岛顺利地行使管辖权。冼夫人去世后,隋朝在岛上设置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从此大陆政权对海南岛的行政管辖再未中断。

在东北,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以失败告终,边界仍在辽河一线。

2.唐

大业十三年(617),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于次年建立唐朝。至唐太宗贞观二年(628),隋朝末年以来的割据势力全部被消灭,唐朝实现统一。但是除了海南岛外,隋朝扩大的疆域全部丧失,东突厥大肆南下,一度威胁唐朝首都长安。但不久唐朝转入攻势,恢复并开拓疆域。

贞观四年(630),唐大将李靖灭东突厥,唐朝实际控制区达贝加尔湖以北,设置行政区的范围扩大到阴山以北600里,超出今国界。贞观十四年,唐军灭高昌,在今新疆先后设伊州(今新疆哈密市)、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和庭州(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三个正式行政区,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设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年,唐军击败薛延陀,进至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突厥车鼻可汗被擒,至显庆二年(657)西突厥投降。贞观五年,唐军由山东半岛东端渡海进攻朝鲜半岛中部的百济,百济降。龙朔二年(662),唐军在天山击破铁勒。总章元年(668)灭高句丽,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

唐朝还一度取得黄河上游的河曲之地和大渡河上游,设置州县;在西南今贵州东北部、云南一部和广西建立正式行政区。

唐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6个都护府,用于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

单于都护府,始称云中都护府,于龙朔三年(663)初置,麟德元年(664)改置。治所在云中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圣历元年(698)并入安北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始称瀚海都护府,龙朔三年,移燕然都护府于回纥本部(今蒙古国杭爱山东端),总章二年(669)改名。辖境约相当于今蒙古国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一带。垂拱二年(686)移置今内蒙古。

安西都护府于贞观十四年(640)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辖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及中亚楚河流域。显庆、龙朔中(656—663)移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市),辖境扩大至自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间所有游牧部族和葱岭东西直至阿姆河两岸城郭诸国,后来辖境逐渐缩小,安史之乱后退至葱岭以东。

北庭都护府于长安二年(702)分安西都护府置,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统辖天山北路东起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至咸海的西突厥各部族,安史之乱后辖境丧失。

安东都护府于总章元年(668)置。治所在平壤(今朝鲜平壤市)。辖境西起辽河,南至今朝鲜北部,东、北至海,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两岸直至海口之地。咸亨元年(670)治所内迁于辽东,后又迁至辽西。

安南都护府于调露元年(679)改交州都督府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市)。辖境北至今云南红河、文山二自治州,南至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至广西缘边一带。安史之乱后,安南都护府的西北,即今云南渐为南诏所有。

唐朝还在正式的行政区外设置边州都督府,例如在东北设室韦部落的室韦都督府、设黑水靺鞨部落的黑水都督府及勃利州、设靺鞨粟末部的忽汗都督府(渤海),虽然并没有实际统治这些部族,但所确立的臣属关系维持了较长时间。

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抵达咸海,最北到达西伯利亚,最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至北纬18度,在中国史上是空前的。但并非此范围内都属唐朝疆域,因为它并未同时达到极点,并且达到极点的时间很短,比如达到咸海之滨仅三年时间。

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极力镇压,西部空虚,被吐蕃趁机夺取。至广德元年(763)叛乱平息,今陇山、六盘山和黄河以西,以及四川盆地以西已为吐蕃所掌握。起初河西走廊有些政区还是由唐朝地方官据守,不久后完全被吐蕃占据。西南今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都已为南诏所有,大渡河成为双方界河,而且西南少数民族纷纷脱离唐朝。至唐朝末年,今贵州、湖北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广西西部都已不在唐朝管辖之下。随着渤海国的兴起和扩张,东北的疆域已收缩到今辽宁中部。

大中二年(848),沙州(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张议潮驱逐吐蕃守将,收复沙州,又收复瓜州(今甘肃瓜州县东南)、肃州(今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和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甘州区)。大中五年(851),张议潮率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归入唐朝。此前的大中三年(849),唐朝已收复秦、原、安乐三州,至此唐朝疆域恢复到今新疆吐鲁番地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关中又连成一片。乾符二年(875)黄巢起义爆发,唐朝无力控制河西,当地汉人实力有限,陇右、河西又陆续被吐蕃、回纥夺去,只有瓜、沙二州始终为汉人所据,孤悬于唐朝疆域之外。以后曹氏政权取代张氏,直到北宋时才灭于西夏。

五代期间,中原王朝的疆域继续缩小,北方契丹(以后的辽)向南扩展。后唐(923—936)时,契丹占有营州(今辽宁朝阳市、锦州市一带)和平州(今河北滦河下游地区)。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瑭又将以幽州(治今北京市)、云州(治今山西大同市)为中心的十六州(史称“燕云十六州”或“幽云十六州”)割让于契丹。其中最南的瀛、莫二州于显德二年(955)被后周收回,双方就以白沟(今拒马河)一线为界。

唐朝末年的天祐三年(906),交州(今越南河内一带)土豪曲承美驱逐唐朝地方官,自称静海军节度使。五代初期,占有岭南的南汉政权两次出兵取消静海军节度使,收复交州,但很快被当地人赶走。后晋天福四年(939),交州人再次驱逐南汉官员,由吴权称王,越南从此脱离中国。尽管以后还接受中国王朝的封号,实际逐渐成为独立政权。

隋、唐、五代期间,中国境内还有与中原王朝并存的政权,主要有以下几个:

突厥

突厥起源于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后来迁移至今新疆天山北麓。5世纪被柔然征服,被迁于阿尔泰山。6世纪中叶迅速崛起,灭柔然,而后建立起疆域广阔的汗国,其范围包括今内蒙古中西部、蒙古高原、贝加尔湖东西的西伯利亚南部、今新疆大部和中亚咸海、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阿姆河、锡尔河、楚河流域,牙帐(首领驻地)建于今蒙古国杭爱山脉东段。隋开皇二年(582)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东突厥建牙帐于今蒙古国哈拉和林西北鄂尔浑河西岸,西突厥建王庭于三弥山(今新疆库车北天山南麓)

东突厥于贞观四年(630)为唐所灭。永淳元年(682)重新建国,名为后突厥,疆域与被灭前大致相同,但其内部部族众多,各有领地,如叶尼塞河上游有黠戛斯,贝加尔湖一带有骨利干,色楞格河流域有回纥等。天宝三载(744)为回纥所灭。

西突厥于显庆二年(657)为唐所灭。

回纥(回鹘)

回纥原为铁勒十五部之一,臣属于东突厥。天宝初年消灭突厥后,基本继承其疆域,牙帐建于杭爱山与鄂尔浑河之间。贞元四年(788)改称回鹘。此后又越过阿尔泰山向西扩展,驱逐吐蕃,取得天山以北地区,并一度进入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但曾与回鹘结盟反对突厥的葛逻禄,由今额尔齐斯河上游西迁,设首府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故西部中亚地区为葛逻禄所有。开成五年(840)在内乱和天灾中为黠戛斯所灭。

回鹘人大部分西迁,迁入天山东段今乌鲁木齐至哈密一带者以西州高昌城为都,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高昌。至12世纪初,其疆域扩展至塔里木河流域(今库车一带)。后成为西辽属国,13世纪初归附蒙古,中叶后成为元朝直辖地。在河西走廊中段者以甘州(今甘肃张掖市甘州区)为中心,称为河西回鹘,11世纪前期灭于西夏。另有一支迁至葱岭西楚河流域,投奔葛逻禄,称葱岭西回鹘,10世纪初与葛逻禄等族建立黑汗(喀喇汗国)

吐蕃

隋朝时青藏高原各部族互不统一,中部有宝髻、孙波等,东部为党项、嘉良、附国,西部为女国、象雄,到7世纪初形成三大势力——吐谷浑、苏毗(孙波、孙波如)和吐蕃。吐谷浑为隋朝所灭,唐朝初年复国,但贞观九年(635)再次为唐所灭,成为唐朝疆域。而吐蕃在其赞普(首领)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今拉萨市),兼并苏毗、羊同等部,又打败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获其旧有领地;向西征服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向南取得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不仅统一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西部、滇西北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向南扩展,取得唐朝大片疆域。8世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东至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居延海,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国势衰落,后内部分裂。10世纪时,河西地区只剩下一小部分,祁连山南麓的阿柴原系臣服于吐蕃的吐谷浑部落,在今青海地区的吐蕃族称为脱思麻,在原吐蕃中心地区的称为乌斯,其东为波窝、敢,其西为藏,今阿里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分为纳里、古格、布让、日托、麻城等部。

南诏

云贵高原上部族众多,唐初曾在今四川宜宾和云南姚安分别设置戎州、姚州加以控制。贞观二十三年(649),乌蛮六诏之一蒙舍诏在今云南巍山县建立大蒙政权。因为其在六诏中地位最南,故称为南诏。8世纪初,吐蕃侵入云贵高原。为对抗吐蕃,唐朝支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封他为云南王,南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太和村)。天宝年间(742—755),南诏并吞东诏、西诏,并向东扩张,占领爨族地区。天宝九年(750),皮逻阁反唐,攻陷姚州,次年又依附吐蕃,大败前往征讨的唐军,从此脱离唐朝。安史之乱后又向北扩张,夺取周围地区,在今昆明市境筑拓东城以控制东南部。贞元十年(794),转而联合唐朝反吐蕃,夺取神川都督地(今剑川、鹤庆、丽江、香格里拉一带)和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县),又向南征讨茫蛮、黑齿等部族。

大历十四年(779),南诏极盛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贵州西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山脉和萨尔温江以东地,老挝北部等地。

天复二年(902),贵族郑买嗣夺取政权,次年建大长和国。后唐天成三年(928),赵氏夺权,改国号为天兴。929年杨氏夺权,改国号为义宁。后晋天福二年(937)段思平取代杨氏,建大理国,定都大理(故羊苴咩城),以阐善(故拓东城)为东京。在此期间,该国疆域除东北略有缩小外,变化不大。

渤海

唐初灭高句丽后,其旧将大祚荣被安置于辽西营州。后来契丹叛乱占据营州,大祚荣率部进入靺鞨地区,成为当地人首领,他于圣历元年(698)建立振(一作震)国,以显州(今吉林敦化市)为都。唐先天二年(713)受唐朝封为渤海郡王,改称渤海。8世纪中叶,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市西南东京城)。极盛时境内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疆域西至今吉林农安、梨树,辽宁昌图、宽甸,东至于海,北至黑龙江鹤岗、同江、抚远及以东,南至辽宁丹东市,东北至朝鲜龙兴江一带。契丹天显元年(926)为契丹所灭,改为东丹国,成为契丹的附庸。926年迁至辽东,982年并入辽朝。

3.(后)梁

唐天复四年(904),朱温逼迫唐昭宗东迁洛阳。天祐四年(907)朱温废哀帝,即帝位,建国号梁,史称后梁,以汴州(今河南开封市祥符区)为东都,以原东都洛阳为西都。因为南北都已存在不少独立政权,梁的疆域只有今河南和山东、安徽的淮北、江苏西北角、湖北长江以北大部、陕西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北南部。梁龙德三年(923)(后)唐所灭。

4.(后)唐

沙陀首领李克用在唐朝末年被封晋王,据有今山西中、北部和河套地区。梁政权统治时其子李存勖即位,始终与梁对抗,于923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灭梁,迁都洛阳。后唐基本统一北方,其北界推进到渤海湾北、燕山、山西、陕西和宁夏北界一线,西界扩大至贺兰山、陇东一线,仅在今陕北和宁夏东北的定难镇保持相对独立。同光三年,后唐灭前蜀,疆域增加今四川邛崃山以东地、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长兴三年(932)孟知祥占有前蜀旧地。清泰三年(936)为后晋和契丹所灭。

5.(后)晋

沙陀人石敬瑭本来是后唐河东节度使,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936年反唐。石敬瑭向契丹称臣,以许诺割让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土地,乞求援兵。契丹主率兵救晋阳,大破唐军,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史称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允诺每年献帛30万匹,当年在契丹扶植下攻下洛阳。天福三年(938)以洛阳为西京,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是实际首都。后晋北界已退至今河北、山西中部,其余疆域与后唐大致相同。开运三年(946),契丹军攻入开封,后晋亡。

6.(后)汉

947年,原河东节度使、沙陀人刘知远不服辽朝(契丹改称),在太原称帝。同年辽军被迫撤回,刘知远至大梁,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乾祐二年(949)平定境内叛乱,疆域大致恢复至后晋时状态。次年年底,大将郭威称帝,后汉亡。

7.(后)周

951年,郭威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显德四年(957)夺取南唐东淮间地,南界推进到洞庭湖以东长江一线。显德六年收复燕云十六州中最南的瀛、莫二州,与辽以白沟(今拒马河)为界,但山西中部已由北汉割据。显德七年初,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后周灭亡。

与此同时,先后存在以下10个割据政权。

唐天复二年(902),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占有江淮一带,以扬州为都,改称江都府。吴后期的疆域大致相当于今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江淮部和江南无锡以西、苏北东北部,湖北东部,河南淮河、大别山间地。937年为南唐所取代。

南唐

吴天祚三年(937),吴主传位于徐知诰,改国号为齐。次年徐知诰恢复姓李,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以江都为东都,改金陵府(今江苏南京市)为江宁府,作为西都,是实际上的首都。保大三年(945)灭闽,次年留从效占据泉州,福州一带为吴越所占,南唐扩大至今福建西部。保大九年灭楚,疆域增加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为楚旧部驱逐。保大十五年失去长江以北。宋开宝八年(975)降于宋。

吴越

唐朝末年,钱镠据有吴越,开平元年(907)受梁封为吴越王,后又多次接受中原王朝封号和年号,但实际是独立的政权。建都杭州,称西府;以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为东府。有今浙江省和江苏南部苏州以东地。947年出兵援助据有福州对抗南唐的李达,疆域扩展到闽江下游今福州一带。宋朝建立后一直服从,太平兴国三年(978)国家被废除。

唐末马殷占有今湖南,907年接受后梁封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封为楚国王,建都长沙,拥有今湖南、贵州东部、广西红水河流域和浔江以北地。951年为南唐所灭。

952年楚旧将刘言驱逐南唐军,投后周。显德三年(956)周行逢据湖南,受后周封为武平军节度使,迁治武陵(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建隆四年(963)为宋朝所灭。

唐朝末年王审知占有今福建省境。后梁开平三年(909)受封为闽王,以福州为都。名义上一直归顺中原王朝,用后梁、后唐年号,实际是独立政权。933年王璘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后期内乱,945年为南唐所灭。

闽亡后,泉州守将留从效于946年驱逐南唐军自立,受南唐封为晋江王,据有泉州、漳州一带,至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归宋。闽旧将李达据有福州,向吴越归降。

南汉

唐末刘隐为广州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909)被封为南平王,实际成独立政权。至其子刘岩(后改即位时,已占有今广东、海南岛和广西红水河及浔江以南地。贞明三年(917)刘岩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以广州为都,改广州名兴王府。951年楚灭于南唐,南汉乘机夺取其南部,疆域扩大至今广西全境及湖南郴州一带。开宝四年(971)灭于宋。

前蜀

王建于唐朝末年占据东、西川,受封为蜀王。907年称蜀帝,以成都为都,史称前蜀。其疆域包括今四川邛崃山以东、重庆市大部、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同光三年(925)为后唐所灭。

后蜀

前蜀灭后不久,后唐孟知祥据有西川,至长兴三年(932)已完全控制前蜀旧地。934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史称后蜀。其疆域与前蜀相同。乾德三年(965)灭于宋。

荆南(南平)

后梁开平元年(907),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辖十州,约当今湖北石首、沙市、荆门以西一带,首都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后唐同光二年(924)封为南平王,史称南平。建隆四年(963),守军以讨湖南叛将为由假道,其子高继冲降。

北汉

后周代汉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旻)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仅有今山西离石、沁源、阳泉、代县间地,依附于辽。宋于太平兴国四年(979)攻陷太原,北汉主刘继元投降。

此期间实际存在的独立、半独立政权不止前面所描述,但范围有限,存在时间不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