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宋辽金元时期

1.宋

960年,赵匡胤通过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首都仍在东京开封府,史称北宋。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朝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基本恢复唐后期疆域。但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辽军仍多次南下,最远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亦曾推进到此线以北,但双方稳定的态势没有改变。

西北党项族首领李继捧一度向宋朝投降,献出银(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东南)、夏(今陕西靖边县北白城子)、绥(今陕西绥德县)、宥(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四州之地。但其族弟李继迁在三年后占领银州,后来不断进攻夏、灵、麟等州,从未真正服从宋朝。宋景祐元年(1034),李继迁之孙元昊(因曾被宋朝赐姓为赵,一度称赵元昊)正式建立夏国,史称西夏。此后宋朝与西夏的北界大致稳定在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白于山一线。

对西南在唐后期脱离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朝并未恢复控制。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王韶为洮河安抚使,对河湟一带用兵,次年击败羌族木征,收复熙州,置熙河路。宋神宗熙宁六年,王韶又取得河(今甘肃临夏市西南)、洮(今甘肃临潭县)、岷(今甘肃岷县)、宕(今甘肃宕昌县)、亹(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境)等州地。元符二年(1099),吐蕃邈川首领内部冲突,宋朝取得邈川和青唐,分别置湟州(今青海海东市乐都区)和鄯州(治所同)。但不久因为羌人反抗而弃守,其他州也有丧失。崇宁二年(1103),宋军收复湟州,次年收复鄯州、廓州(今青海化隆县西南)。大观二年(1108)又收复洮州和积石军(今青海贵德县西),宋朝疆域扩大至今乌鞘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

在西南,经过多次的军事征伐与招抚,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贵州东北和广西西部重新归入版图,设置正式州县或羁縻州。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占开封,次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北迁,北宋覆灭。1127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南)即位,史称南宋。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建为行在所(皇帝临时驻地)。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无变化,但北界因金人南下而南移。南宋初年,金兵一度进至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中部。绍兴九年(1139,金天眷二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黄河为界。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1141,金皇统元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次年又将西界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西南)及今秦岭以南。此后界线基本稳定,仅有局部的变动。

据赵汝适于宝庆二年(1226)所著《诸蕃志》,当时澎湖列岛已隶属于福建路晋江县。

2.契丹、辽

后梁开平元年(907)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为契丹主,合并八部为一国,后梁贞明二年(916)称帝。契丹相继征服周围的奚、霫、黑车子室韦、女真、乌古、室韦、吐谷浑、党项、鞑靼、沙陀等部,攻取营州、平州、辽东(今滦河、辽河流域),并于天显十一年(936,后晋天福元年)取得燕云十六州。辽的稳定疆域西起金山(今阿尔泰山),北至蒙古高原北缘和外兴安岭,东抵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其南界的西段大致按今中蒙边界分别与西州回鹘、西夏相接,东段在今内蒙古、山西、河北境内与北宋为界。辽灭渤海国后,还一度拥有朝鲜半岛北部原属于渤海国的一块土地,辽与高丽的边界大致在今朝鲜咸兴至鸭绿江口南岸一线。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狼河(今乌力吉木伦河)之滨选定都城地点建城,神册三年(918)建成,称为皇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天显十三年(938)增建上京临潢府,统和二十五年(1007)增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城)。辽的正式首都始终在上京,但后期实际已迁至中京。

3.于阗

西域古国。自西汉归属西域都护府后,一方面接受中原王朝管辖,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国家的形式和对内的统治。在中原王朝强盛并能控制西域时,是王朝内的自治政权,属于王朝疆域。在中原王朝衰弱,无法控制西域时,就成为独立政权。唐朝后期以来就维持这一状态。以于阗镇为都城,11世纪初的辖境约有今新疆且末、麦盖地、莎车以南地和帕米尔高原。北宋时属于回鹘黑汗王朝。

4.黑汗(黑韩、喀喇汗

10世纪末,楚河流域的葛逻禄(割禄)联合西迁后的一部分回鹘人趁中亚萨曼王朝瓦解之际,取得河间(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带,建立黑汗(喀喇汗)王朝,汗庭建于八剌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副汗驻扎在怛罗斯和疏勒。11世纪时疆域包括今新疆西部伊宁市、塔城市和喀什市一带,阿姆河中游达尔甘阿塔以东、巴尔喀什湖以南地。大约自1041年起,黑汗分裂为东西二汗,东汗于1004年后不久灭于阗。1140年归入西辽。

5.西夏

宋雍熙二年(985)李继迁袭据银州,与宋朝对抗。咸平五年(1002)攻陷灵州,改为西平府,次年建都。其子李德明即位后,于宋天禧四年(1020)在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筑城为都,称兴州。宋明道元年(1032)李德明死,其子元昊即位,仍以兴州为都,称兴庆府。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称大夏皇帝,宋称之为西夏。

西夏中心区即今宁夏大部,宋景祐二年(1035,西夏广运二年,辽重熙四年)灭沙州曹氏政权后,占有河西走廊。经过与宋、辽反复交战,西夏的疆域大致稳定在北起今中蒙边界,南至祁连山脉,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陕西靖边、佳县西南一线,西起今甘肃西界,东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乌梁素海、包头市西、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陕西神木、佳县西一线范围内。金灭辽和北宋后,西夏的东界与金为邻,北部与蒙古为界,大致与辽时相同。南宋初,西夏取得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在西夏后期,边界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西夏宝义元年(1227,宋宝庆三年)为蒙古所灭。

6.金

宋政和四年(1114,辽天庆四年),辽所属女真部首领完颜阿骨打以鸭子河(今松花江哈尔滨以西一段)一带为基地,起兵反辽。次年称帝,建国号金,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区),天眷元年(1138)称上京。至天会三年(1125,辽保大五年,宋宣和七年)灭辽,天会五年灭北宋。金灭辽后,取得其大部分疆域,但始终未能征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部族。在金全盛时,其西界也只到今兴安岭北段、蒙古国乔巴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一线。随着蒙古日益强大,金的边界不断后撤,泰和八年(1208)已退到大兴安岭、今内蒙古达来诺尔、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一线。金与高丽的边界大致与辽时相同,但失去了保(今朝鲜新州)、定(今河北定州)二州,故西端已经以鸭绿江为界,不再在江南占有一席之地。

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京(今北京市),改称中都大兴府。贞祐二年(1214)在蒙古军压力下迁都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末年金哀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天兴三年(1234)灭于蒙古和宋军联合进攻。

7.西辽

辽覆灭前,宗室耶律大石于辽保大四年(1124)自立为王,率部西迁。先后占据西州回鹘和黑汗国旧地后,又向西扩展至阿姆河流域。1143年(一说1131)大石在起儿漫(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北)称帝,国号仍称辽,史称西辽。1134年建都于八剌沙衮,叫作虎思斡耳朵。西辽最大疆域大致包括今新疆全部,帕米尔高原以西至咸海南的阿姆河西岸,巴尔喀什湖以东,北至今蒙古国西部。蒙古兴起后,西辽的东北部日渐为蒙古所占。1211年乃蛮王屈出律夺取政权,但仍沿用辽的国号。成吉思汗十三年(1218)为蒙古所灭。

8.大理

937年,段氏大理建立时,完全继承南诏疆域。入宋后一度接受宋朝封号,双方相安无事,边界长期稳定。其辖境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西南部、贵州晴隆以西数县、缅甸北部那加山脉以东地和萨尔温江以东地、老挝西北部、泰国北部。建都于大理(今云南大理市)。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为忽必律所灭,后置为云南行省。

9.吐蕃

吐蕃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故除了与宋、西夏接壤地带一些部族与之有军事冲突外,不具备向外扩张实力。另一方面,受军事实力与自然条件制约,周围政权也没有进入吐蕃地区的可能,仅有北宋获取其东北边缘的熙河路。吐蕃诸部占据范围包括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今克什米尔地区大部和喜马拉雅山南麓今不丹、锡金和尼泊尔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