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南北朝时期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鲜卑首领拓跋珪收集旧部复国,同年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称魏王,史称北魏。皇始三年(398)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从后燕、夏夺取大部分疆域,又先后灭北燕、北凉,到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424—451)基本统一北方。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
1.北魏
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至正光三年(522)前,大体与秦汉北界相同,阴山一带还达到了更北,控制了阴山北麓。蒙古高原和今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一带有柔然、高车(敕勒)、契骨等部族,其中柔然与北魏为邻,最为强大,在今蒙古杭爱山脉东段车车尔勒格一带建有可汗庭。北魏的东界已退至辽河以西,控制着今大凌河下游,辽东成为高句丽的范围。北魏的西戎校尉驻在扜泥(今新疆若羌县),控制着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和鄯善一带,但未能扩展到西域其他地区。南界在今黄河以南,占有今河南中部及山东西北局部。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北伐失败,魏军反击,一度到达建康对岸长江边,从此疆域扩展至淮河一线,南朝仅保住今江苏北部。但北魏在西部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退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市)。
2.西魏
北魏永熙三年(534,梁中大通六年),孝武帝讨伐权臣高欢未成,出奔关中,依靠宇文泰在长安建都,史称西魏。
3.东魏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史称东魏。东、西魏界线大致在黄河、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湖北北部。
东魏武定五年(547,梁中大同二年),侯景以河南地降梁,使梁的疆域扩大到淮河以北。此时吐谷浑首领夸吕(529—591在位)称汗建国,540年(西魏大统六年)以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口附近)为都。西魏的西域部分为吐谷浑所占,西界退至敦煌。
武定八年(550,西魏大统十六年,梁大宝元年),高欢废孝静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
西魏废帝二年(553,梁承圣二年),西魏攻取梁益州,次年攻下梁元帝所在的江陵(今湖北江陵),其疆域增加今湖北西部、重庆、四川。今贵州和云南名义上也随益州的归属而成为西魏疆域,实际已为当地民族所据。西魏划出江陵附近数县,立萧詧为梁帝,作为附庸,史称后梁。北齐天保八年(557,梁太平二年)北周取代西魏。北周驱逐在今甘南、川北的羌人,置宕昌郡,这是中原政权首次在该地设置的正式政区。北齐夺取南朝江淮间地,陈的北界已退至长江。
4.南朝
东晋以后,南方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其南部疆域始终处于收缩状态。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虽自汉武帝时已设置郡县,但中央政权的行政控制往往只限于政区治所周围与交通线沿线。三国时,蜀国诸葛亮曾一度大力开发,实际控制区有所扩大,但在西晋时期,一些政区已名存实亡。由于东晋和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对西南辖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梁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爆发,宁州刺史奉命救援京师,离开治所。当地爨蛮豪族乘机而起,在550年脱离梁朝。在其影响下,周围地区纷纷自立,今四川长江和大渡河以南、湖南西部已无南朝郡县存在。
192年(一说137),东汉最南端日南郡象林县人区逵建林邑国,汉朝南界从北纬13度退至北纬16度一线。三国时期,林邑又向北扩张,吞并西卷县,推进至北纬17度。大约在南朝后期,林邑又占日南郡剩余3县,南朝南界退至北纬18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