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铁路沿线集镇的“差异化发展”(1881~193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集镇的数量与规模

集市和集镇的数量分析是集镇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研究主要以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对冀鲁豫晋等省集市和集镇数量做出估算。下文的讨论亦循此思路展开。

在关于1937年前华北集市数量的研究中,日本学者加藤繁的《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一文发表较早。加藤氏一方面指出:“州县志所收的集市之数,大体上是指该州县的集市全部,然其中如寒村僻落的小集市必有所省略,故欲依据各州县志的记载以精密比较集市之多少,实难做到,然大体则可窥见。再,各州县志中集市的记事,根据纂修时的现状以订正旧志的记载的虽多,其中专依旧志的记述而完全不问现在的情形者也必不免,是以见于前后二三志的同一州县集市之数,未必能精确地表示其发展的情况,然多数仍是不会妨碍其表示大体的趋势的。”[62]另一方面又将地方志分为康熙乾隆志、嘉庆道光志、咸丰以后志三个时期,对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各州县集市数量进行统计分析。[63]此后,中国学者王庆成、许檀等也统计和分析了华北集市的数量。王氏将有清一代划分为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三个时期,分别对直隶和山东两省诸州县集市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64]许氏等人将明清时期划分为明代(嘉靖至万历)、清初(顺治至雍正)、清中叶(乾隆至道光)、清末(咸丰至宣统)四个时期,对各省区集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关于直隶、山东两省者如表1-1所示。

表1-1 明清时期直隶、山东两省部分州县集市数量统计情况

依据表1-1的统计,该书著者分别计算出四个时期直隶、山东两省平均每州县集市数,进而估算了两省不同时期集市总数,如表1-2所示。

表1-2 明清时期直隶和山东两省集市数量估算情况

学者龚关沿袭了吉尔伯特·罗兹曼的方法,将明、清两代分为五个时段,分别对山西、河北、山东三省集市数量进行了统计和估算,如表1-3、表1-4所示。[65]

表1-3 明清至民国时期河北省集市统计

表1-4 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地区集市数量统计

与对集市数量的统计分析相比,关于集镇数量的统计分析较少。其中,从翰香等人在《近代冀鲁豫乡村》一书中,分别依据《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1934年版)、《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和《中华民国统计提要》表20《河南各县自治施行》并参考《中华民国省区全志》、《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等,对20世纪30年代冀鲁豫三省集镇数做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准确的统计,“根据已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全地区比较重要的集镇大约有2248个”[66]

另一学者慈鸿飞依据相关资料对19世纪下半叶河北和山东两省镇、集数量做了估算,如表1-5所示。

表1-5 河北和山东两省19世纪下半叶镇、集数量估算情况

依笔者浅见,从氏等人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启示意义:一是进行统计时采用相对统一的口径,如始终以“重要市镇”为统计对象;二是依据相对完备的统计资料,如《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1934)等,个别县份数据缺失时以其他资料补入;三是依据不同资料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如河北、山东两省重要集镇数为统计所得,河南省为折算所得等。

对照地方志等史料的记载可知,晚清时期华北部分县份的集镇数量已超出了从氏等人所依据的《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1934年版)中所载的数量,例如,《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1934年版)载滦县集镇仅有开平、稻地、倴城、榛子4个。但《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记载:“县境有大镇四,重要小镇十二,全县商业即分布于各镇内。”[67]《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1934年版)载,丰润县集镇有丰台、河头、开平、宣庄、胥各庄、左家坞、新军屯7个(本城除外);《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中则有胥各庄、开平、小集、老庄子、韩城、左家坞、丰台、沙流河、新军屯、宣庄、河头等11个。《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1934年版)载临榆县集镇有石门寨、驻操营、蔡各庄、北戴河4个(山海关城除外);《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则将秦皇岛视为重要集镇,二者并不一致。《河北省各县概况一览》(1934年版)载武清县集镇有杨村、蔡村、河北(西)务3个,《北宁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载有河西务、杨村、黄花店、蔡村4个。与从氏等人不同,慈氏的估算包含普通集(市、墟、场)在内,因而难免有偏多之嫌。有鉴于此,这里将借鉴罗兹曼、龚关、慈鸿飞等人的估算方法,以地方志为主要史料,以前文提及的“称镇有集”、“驻官有集”、“商业较盛”、“居民较多有集”(人口数多在1000以上)、“有固定店铺和集市”、“大集”(元氏县宋曹村等)、“重要”等7个关键词为认定标准,对1911年前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集镇数量进行估算。

由于河北省铁路运输业兴起于1881年,因此下文对于该省1911年前集镇数量的估算包含1821—1880年和1881—1911年两个时段,具体如表1-6所示。

表1-6 1821—1911年河北省集镇数量估算情况

表1-6 1821—1911年河北省集镇数量估算情况-续表

由于胶济铁路1904年才建成通车,因此下文仅对山东省1911年前集镇数量做出估算。

表1-7 1911年前山东省集镇数量估算情况

由于经过河南省的京汉铁路1906年才全线通车,汴洛铁路1909年才建成通车,因此下文亦仅对该省1911年前集镇数量做出估算。

表1-8 1911年前河南省集镇数量估算情况

表1-8 1911年前河南省集镇数量估算情况-续表

关于表1-6、表1-7、表1-8的估算,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说明:(1)鉴于地方志纂修、刊刻中大量存在引旧志等现象,本书除了以晚清时期纂修、刊刻的地方志为主外,还采用了一部分1840年以前和民国初年纂修、刊刻的地方志中关于集镇的记载,如道光十八年刊刻的河南省《伊阳县志》,1914年刊刻的河南省《新安县志》等;(2)在统计中,严格按照7个关键词区分集镇与非集镇,如道光十八年《伊阳县志》载该县有镇40余处,集市16处,经查对,符合7个关键词者为11处,故该县集镇数计为11个;(3)部分县份集镇数据系由《清史稿·地理志》所载镇名与晚清时期县志相互对照而得,即《清史稿·地理志》记载为镇或有驻官,县志记载有集者为集镇;(4)在1911年前编辑出版的《乡土志》中,普遍有关于“市镇”的记载,但对照相关地方志可知,其所谓的“市镇”中有相当一部分实为普通集市,故本书依据7个关键词对普通集市予以剔除;(5)部分地方志虽然出版于民国时期,尤其集中于1927—1937年,但关于集镇的记载有追溯性说明,故本书亦将其作为确认该县清末时期集镇的依据,如民国河南《许昌县志》、《偃师乡土地理志略》等;(6)由于河北省辖130县,山东省辖108县,河南省辖111县的情况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大体如此,变化甚微”[68],因此上述三个表中冀鲁豫三省所辖总县数与1937年前保持一致,以便于后文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的估算结果可知,1937年前河北省有铁路通过和设站的46个县中,1821—1880年约有集镇198个,1881—1911年约有集镇258个;其他县份分别约有集镇270个和314个。山东省有铁路通过和设站的28个县份中约有集镇168个;其他县份约有集镇400个。河南省有铁路通过和设站的41个县份中,在1911年前约有集镇216个;其他县份约有集镇259个。三省1937年前有铁路通过和设站的县份中,在1911年以前共有集镇640余个,其他县份有集镇970余个。依此估算,三省1911年前集镇总数应在1600个以上。

由于设站集镇和临近车站的集镇中的大多数分布于有铁路通过和设站的县份,因此表1-6至表1-8应能够大致反映出这两类集镇在1911年前的数量。

集镇规模是体现集镇发展状况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许檀教授在研究明清时期商业城镇时曾指出:“由于资料的匮乏,古代商业城镇研究中商业规模的估算十分困难。而对中等商业城镇的研究,困难就更为突出。因为这些城镇一则非国家税关之所在,无税收档案可资查阅;二则非通都大邑之所在,地方文献(如府志、州县志等)大多语焉不详,很少能有较为具体翔实的记载。”[69]有鉴于此,许氏转而以商人会馆碑刻为主要资料,分别对明清时期周家口、北舞渡、赊旗、朱仙、周村、荆子关等重镇的商业发展进行了考察。[70]中等商业城镇尚且如此,关于普通集镇商况的具体记载更加匮乏。因此下文将在整理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中关于华北地区1911年前集镇规模的有限记载的基础上,从铺户数量和人口数量两方面,[71]考察这一时期华北集镇的规模。

为方便后文的进一步讨论,这里首先将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综合整理成表1-9。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1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2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3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4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5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6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7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8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9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10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11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12

表1-9 华北地区晚清至民国初年部分集镇规模概况-续表13

表1-9所列集镇共计300个,约占前文估算出的直隶、山东、河南三省集镇总数(以1600个计算)的19%。由于表中民国时期的记载多为追述,因此应能反映出清末以前三省部分集镇的商况。这300个集镇的商况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其中,以“廛庐杂稠,百货骈集,轮蹄辐辏,烟火千家”,“居民数千家”,“千家之集”、“万瓦鳞萃”,“居民万余家”,“殷实商号不下千余家”,“绵亘五六里,货广人稠,坐贾行商,往来如织”,“驾乎省垣而上之”,“三县之民,五方之商贾,辐辏并至”为特征的工商业大镇如杨各庄、采育、青塔镇、羊角沟、胜芳、泊头、辛集、周村等,共有28个,约占9.3%;以“市肆鳞次,商贾繁富”,“商业颇盛”,“市况殷繁”,“商贾辏集”,“水陆辐辏”,“商贾所萃”,“户口繁多,商务较盛”,“巨镇”,“大市场”等为特征的集镇如开平、倴城、唐官屯、金岭镇等,共有239个,约占79.7%;以“商业稍欠繁盛”,“亦有市集”,商业数家至十余家,“现在情形与前无别”,有一定数量铺户,“以粮食为大宗,居民多操农业,并无著名器物”,“村民交易之所”等为特征的集镇共有24个,约占8%;以“昔为京师南过阜城、景县、山东官道,商业已衰”,“商业虽有可观之处,但似乎随着水运衰落而逐渐失去繁荣景象”,“昔有山陕客商,土布不行,客商绝迹”,“道光十三年被水后,市集遂衰”为特征,呈现出衰势的集镇如靳家口、府店镇、双和镇等,共有9个,约占3%。

“农村的交易活动中一方面有市集,一方面又有村镇上的铺子。这两种交易活动的机关,在满足农村消费的需要上是有相当的关系的。第一,好些市集上的摊子是由铺子发出来的,第二,在不逢集期的日期中,农民的一部分经济需要,就由铺子在辅助的地位去供给。”[72]因此,铺户的数量应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集镇的规模。有记载表明,直隶省定州道光年间的10处集镇中,高亭有铺户22家,商人61人;大辛庄有铺户30家,铺伙130人;北高蓬镇有铺户16家;邢邑镇没有铺户;李亲顾镇有铺户14家;市庄镇有铺户11家;子位村有铺户9家;明月镇有铺户64家,铺伙250人;砖路镇没有铺户;清风镇有铺户76家,铺伙550人。[73]平均每个集镇约有铺户24家。武清县光绪年间的9处集镇中,河西务有铺户107家,安平有铺户16家,黄花店有铺户18家,蔡村有铺户24家,大良有铺户4家,王庆坨有铺户10家,东杨村有铺户24家,梅厂有铺户13家,桐柏有铺户15家。[74]平均每个集镇约有铺户26家。青县光绪年间的4处集镇中,流河有客店1家,兴济有客店9家,杜林有客店5家,新集有客店2家。[75]平均每个集镇仅有客店4家。深州光绪年间的12处集镇中,清辉头有客店3家,榆科有客店7家,大染庄有客店2家,焦庄有客店1家,马拦井有客店2家,大郝科有客店2家,邵甫村有客店2家,北午村有客店1家,刘家屯有客店1家,西阳台村有客店3家,西景萌村有客店3家,清河坊有客店1家。[76]平均每个集镇约有客店2家。河南省南阳县光绪年间的7处集镇中,赊旗有铺户133家,金花(华)镇有铺户5家,瓦店有铺户31家,三十里屯有铺户9家,新店有铺户20家,博望有铺户17家,青华有铺户10家。[77]平均每个集镇约有铺户32家。

以上集镇中既有河西务、兴济、清风店等商业较为兴盛的大镇,也有普通集镇,因此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华北集镇的商业规模,即大多数集镇仅有数家至数十家铺户或客店,仅少数集镇的商户超过百家。

人口数量也能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集镇规模。其中,定州道光年间的10处集镇中,东亭镇有民户196户,铺户22户,人口1113人;大辛庄有民户161户,铺户30户,人口930人;北高蓬镇有民户151户,铺户16户,人口1001人;邢邑镇有民户381户,2160人;李亲顾镇有民户209户,铺户14户,人口1630人;市庄镇有民户111户,铺户11户,人口753人;明月店有民户85户,铺户64户,人口842人;清风店有民户125户,铺户76户,人口1139人;砖路镇有民户354户,1842人;子位村有民户571户,铺户9户,人口7288人。[78]平均每个集镇约259户,1870人。武清县光绪年间的9处集镇中,河西务共有204户,约1020人;安平有134户,约670人;黄花店有285户,约1425人;蔡村有300户,约1500人;桐柏有65户,约325人;大良有73户,约365人;王庆坨有2500户,约12500人;东杨村有440户,约2200人;梅厂共有382户,约1910人。[79]平均每个集镇约有487户,2435人。直隶省栾城县同治年间的2处集镇中,西马房营有人口206户,1251人;冶河铺有293户,1367人。[80]平均每个集镇约有250户,1309人。青县光绪年间的4处集镇中,流河有人口165户,1069人;兴济有861户,4468人;杜林有207户,793人;新集有61户,347人。[81]平均每个集镇约有324户,1669人。

深州光绪年间有集镇12处,平均每个集镇约有285户,1503人(见表1-10)。

表1-10 深州光绪年间集镇人口统计情况

直隶省正定县光绪年间有新城铺1处集镇,有402户,约2010人。[82]新河县光绪年间的3处集镇中,西流集有181户,1103人;辛章有150户,1074人;西苏田有96户,827人。[83]平均每个集镇约有142户,1001人。唐县光绪年间的5处集镇中,连颐有79户,299人;唐梅有240户,925人;北罗镇有143户,571人;高昌镇有66户,270人;军城镇有160户,952人。[84]平均每个集镇有约138户,603人。永清县光绪年间的4处集镇中,后奕有128户,660人;李家口有199户,1048人;韩村有261户,1263人;信安有898户,3224人。[85]平均每个集镇约有372户,1549人。

滦州光绪年间有集镇16个,平均每个集镇约有215户,1877人(参见表1-11)。

表1-11 滦州光绪年间集镇人口统计情况

河南省陕州乾隆年间的8处集镇中,上村镇有91户,455口;磁钟镇有419户,2095口;张茅镇有730户,3650人;李村镇有469户,2345人;宫前镇有139户,695人;曲沃镇有71户,355人;会兴镇有256户,1280人;硖石镇有397户,1985人。[86]平均每个集镇约有人口322户,1608人。到光绪十五年时,陕州民户由21947户增长至24088户,增长约9.8%。依此推算,各集镇人口均有增长。伊阳县道光年间的11处集镇中,10处有户口统计,其中小店镇有人口352户,约1760人;玉马地镇有291户,约1455人;上蔡南北镇有506户,约2530人;白元镇有587户,约2935人;陶营镇有261户,约1305人;内埠镇有516户,约2580人;大安镇有128户,约640人;夹马镇有300户,约1500人;上店镇有304户,约1520人;洁泊有381户,1905人。[87]平均每个集镇约有363户,1813人。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1911年前,华北冀鲁豫三省大多数集镇有铺户10—30家;人口1000—2000人。仅少数集镇铺户数超过100家,人口超过5000人。

综上所述,1911年前,华北地区河北、山东两省各有集镇500余个,河南省有400余个,三省共有集镇1600余个。其中,日后有铁路通过和设站的县份共有集镇640余个,虽然集镇总数少于日后无铁路通过和设站的县份,但县均集镇数量却明显多于后者。与此同时,日后有铁路通过和设站的县份所属集镇的铺户数和人口数与无铁路通过和设站县份所属集镇铺户数和人口数相比,尚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