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开国
仿佛像是为了庆祝鄱阳湖上的胜利,次年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接受李善长的劝进,登上了吴王之位。这是以龙凤朝廷的名义宣告天下的。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不过得到宋国皇帝的任命,也就得到了正当的名分。
其实,在上一年九月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的时候,苏州的张士诚也自立称了吴王。虽然他再三请求王号,元朝方面却始终没有同意。张士诚身边的学士陈基极力反对此事,他认为擅自称王意味着反叛。而且张士诚还依然使用元朝的年号,对外也宣称自己要恢复元朝。这里就显示出张士诚的目光短浅了。志在天下者,名分不得不正。
而陈友谅身负着弑主的污名,已经被打下了不义的烙印,这点刘基已经指出来了。更何况,惨遭杀害的还是西路红巾军的教主。其内部血淋淋的权力斗争接连不断,只能给天下人一种印象,觉得红巾军终究不过是个邪教徒的组织。对于这个形势,朱元璋比谁都明白。他称吴王后,便彻底脱掉了此前一直裹着的红巾军外衣。从那时候开始,龙凤朝廷也在小心翼翼地剥离自己的二重人格,只强调自己身为宋国皇帝的一面,而其他性质的教主小明王的一面则被弃置。
至正二十六年所发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当中更是明明白白地表明了这个方针。他们首先谴责了元朝的恶政,紧接着就非难红巾军那邪教一般的行径,然后又细数张士诚的八条罪状。他们所非难的红巾军当指西路队伍。而此檄文乃由宋皇帝与吴王联署颁布,记以龙凤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的日期。他们让每个出征将士都带着这份布告,令其广为传布,以向内外宣传宋国才是有资格统一天下的真命所在。
此时,天下众人都将应天府称为西吴,苏州称为东吴。宋国的西吴除了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端正名分以外,还在正义的名号下讨伐了伪政权东吴。起初,西吴内部分为主战派和自重派两派,朱吴王采取了前者的意见。在战略大方向上,西吴内部又分为一举进攻敌人大本营苏州和先取周围屏障再行进攻两派意见,结果是后者的意见得到了采用。朱元璋就像日本的德川家康一样,在关原决战取胜之后,既小心又坚定地朝大坂城发动了进攻。
他们首先占领了张士诚的兴起之地淮东,此后又接连攻陷了要地湖州、嘉兴、杭州,由此苏州完全陷入了孤立。之后朱氏军队耐心地围困苏州城,时间长达十一个月,最终将其攻陷了。
西吴军队攻破苏州城后,即使已回天乏力,张士诚也一直在万寿寺的东街进行最后的战斗。意识到天命已绝,他便关上宅邸大门准备悬首自尽。已经降敌的旧部下及时奔马而至,取下绳索,这才救下他的性命。但他自此之后便卧床不起,闭目不言,也不进食,就这样躺在门板上被抬上船送到了应天府。不久之后他再度上吊,这次终于无可挽救了。强人陈友谅战死于水上,富翁张士诚虽然死得不干不脆,但也是自杀。而海盗方国珍则逍遥自在地在应天府活了下来。
苏州破城当日,张士诚的妻子将他众多的妾侍领进府邸内的齐云楼,放火集体自杀而亡。此外还流传下来许多妻妾殉夫的惨事。东吴覆灭的次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太祖就此诞生。
时为13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