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杀小明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年末的十二月,朱元璋命令海军统帅廖永忠将留在圣都滁州的宋皇韩林儿迎来应天府。然而在途中的瓜步渡口,其乘船发生倾覆,小明王就这样淹死了。后来查明,其死亡不是意外,而是廖永忠故意造成的溺毙。他因此被问罪并被处以死刑。
虽然小明王毫无存在感,但他既然是宋国的象征,我们便不能这样略过此事。
关于此次谋杀的动机,通常的说法是,在这个吴国眼看就要独立的当口,小明王已经成了障碍,因此明太祖命令部下谋杀了他。而此后再判部下死罪,便可免去自己不忠不义的罪名。所以说到底,真凶就是朱元璋。
确实,这种说法顺理成章,但是这里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朱元璋在起兵之初就把“不杀”当作自己的行事方针,这点我们此前已经说过了。而事实上他也守住了这条原则,他对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都许以日后待遇而劝其投降。虽然张、陈二人拒绝了,但是陈友谅的父亲和儿子在小明王遇害的当年二月都被招降而封授了爵位,张的同僚李伯升在投降时也获得了封爵。而在此之前,元朝名臣木华黎的后人纳哈出在太平被俘时,朱元璋也放他返回了故国。

廖永忠像(出自明版《明贤像赞》)
正值欲以“不杀”拢聚天下人心的关键时刻,却谋杀自己亲自奉戴的力量微不足道的小明王,这实在毫无道理。就在数月之前,他们不是才联署发布了布告吗?而且虽说是马上就能独立了,但其实他们根本连具体的时间表都没安排好。在明朝的正式记录中,小明王死后的第二年是“吴元年”,而再次年才是洪武元年。但是根本不可能有“吴”这种年号,因此这个只能是后来填补上去的。
更何况,此时对苏州城的攻势才刚开始不久。考虑到种种情况,思来想去,朱元璋果然还是应该判为“无罪”吧。
①关于太阁丰臣秀吉的出生有种种传说,有传说称其母梦见太阳入怀后受孕产子,又有传说称其乃天皇的私生子。——译注
②《坚瓠集》乙集卷二:“张九四小窃江东,吴民至今呼为张王。朕为天子,此邦居民呼朕为老头儿!”——译注
③《明太祖实录》卷三: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译注
④《明史》卷三: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译注
⑤加固箭尾,防止箭尾承受不住推力,从而劈裂。——编注
⑥《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彼牧竖耳,奉之何为?——译注
⑦《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译注
⑧《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我兵必胜之气,当力战。——译注
⑨《国初群雄事略》卷四:我不当有安丰之行。使友谅乘我之出,京城空虚,顺流而下捣我建康,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不亡何待。——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