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篇 城市更新理论相关发展
第一章 城市更新理论的发展流变
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出现了城市更新理论。城市更新顾名思义即指对城市中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事物进行改造更新,即以人为的方式干预城市的发展前进,从而解决城市的退化问题。所以,城市更新理论要求要从城市的宏观角度出发,解决城市的建筑、城市的环境、城市的基础设施等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城市可以可持续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到西方后工业发展初期,西方城市更新理论主要从形体规划的角度出发进行城市更新,如柯布西耶提出的“光辉城市”更新理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西方的一些国家主要是对国家的贫民窟进行清理,把市中心的老旧建筑拆除,在这些老旧建筑的废墟上建立现代化的新建筑。在这个时期,也有一些城市的改造比较著名,比如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等。
这一时期城市的更新改造有些片面,政府片面地从形体角度试图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全部问题,但是在改造中却出现了更多的问题。为此,很多学者就这一状况进行思考,其中简?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就认为这种城市更新活动没有顾及城市特点,针对性不明显。
因此,很多学者如芒福德、文丘里等人提出了城市渐进式改造策略,认为城市更新要注意人的需求。这就使城市更新从形体主义转向了人本主义,即在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从小规模开始,逐渐改善城市的功能,形成一种渐进式的城市更新。这种城市更新方式可以看出,人们对城市的更新认知愈发理性,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人们逐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小规模渐进式完成人人都能够参加的“社会规划”,这种更新模式很快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从而使城市更新富有朝气。
相较于西方城市更新的进程来说,中国的城市更新出现得较晚,而且路途坎坷。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中国的城市建设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思维认知的局限,一直强调朴素的城市“形体主义”和功能需求,对城市的建筑也秉持着“充分利用,逐渐改造”的原则。但是20世纪后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都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更新进入大范围、大规模的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加强,这也促使国内学者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城市更新上,如吴良镛先生认为城市应该“有机更新”,即城市应该从自身规模出发,对现状进行合理改造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对城市的地域文化进行保护,注重城市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也有学者就城市居民“自下而上”参与到城市更新中来进行研究。总之,在城市更新问题上,学术界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中国城市应该综合性发展。
工业遗产基础上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样属于城市更新的一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居民就业等问题,而工业遗产的重建则更是城市更新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工业遗产基础上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然要从城市更新的角度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使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设计和发展纳入到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