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能源

所谓能源,一般包括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和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核聚变能等)。能源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更是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

(一)海西自贸区能源动力之现状

1.能源储量现状

福建省是一个少煤、无油、无天然气且常规能源短缺的省份。沿海一些城市石油依赖外省输入,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仅居全国第24位,且品种单一。全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按2009年的生产能力仅能开采15—20年,发电所需的煤炭大都从省外、国外调入。福建省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500千瓦以上的水力资源,已开发的占70%(伍长南、黄继炜,2010)。

福建省所处的纬度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因此,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全年全省太阳能储量为1150—1550千瓦时/平方米,日照时间大部分达1670—2450小时,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在100—130千卡之间,相当于170—200千克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年太阳辐射量在42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日照百分率为38%—54%。

由于福建戴云山脉与台湾中央山脉接近于平行排列,造成夹在中间的台湾海峡“狭管效应”明显,加之福建省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年全省陆地风能资源总储量达4131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面积内的风能资源储量为607万千瓦,占全国陆地风能总储量的1/6。全部技术可开发量集中在占全省总面积2.51%的海岛和半岛上。

福建省地热资源丰富,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开发前景。地热勘察初步查明,全省有天然温泉215处,最高温度89℃,温泉分布密度居全国第3位;温泉总流量13.65万立方米/日。全省84个市辖县(区、市)中,48个有温泉分布,占57%。地热勘查大于100℃的地热井2眼,全省温泉平均温度53.12℃,其中水温80—100℃的高热温泉16处,60—80℃的高温温泉56处,40—60℃的中温温泉106处,30—40℃的低温温泉51处。经粗略测算,福建全省5000米深度内地热能储量相当于5万亿吨标准煤(庄庆祥,2015)。

海西区生物能源产业已经投入运营且发展迅速,已有沼气、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垃圾发电(林国庆、林馨,2010)。其中生物质气化发电项目运行多年,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福建省丰富的海洋能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潮汐能分布地理位置主要为:三都澳、白马港、沙埕港、福清湾、罗源湾均在宁德、福州地区,属于福建省电网北网,负荷中心集中在福州地区;湄洲湾、东山港、兴化湾在莆田、泉州、漳州地区,属于福建省电网南网,负荷中心集中在泉州、厦门地区。如果在以上地区建立大型的100万千瓦及以上规模潮汐能发电站,同时在海底配合建设潮流能发电装置,既能为负荷中心提供有效电力,又具有一定的抽水蓄能功能,效益优势明显(韩晔,2013)。

2.能源发展现状

煤炭:由于福建省煤炭储量极为有限,省内自产煤总量极少,煤炭消耗主要依赖于从省外调入以及从国外进口。2014年,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2109.7万吨标准煤,当年能源缺口达到9185.7万吨标准煤,是其能源生产量的3倍多,占能耗总量的76%。2014年,福建从外省调入或进口能源达10184.7万吨标准煤。[35]

鉴于缺煤的现实情况,福建省政府在煤炭产业发展政策上极为谨慎。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等联合发出《关于加快关闭淘汰落后小煤矿的通知》,明确未来几年关闭淘汰落后小煤矿的阶段性目标,并要求部分县(区)和省能源集团提前完成任务。通知明确,2015年年底前,完成年产6万吨以下(指公告生产能力,下同)落后小煤矿关闭淘汰任务,2015年不允许年产6万吨以下、2018年不允许年产9万吨以下小煤矿通过资源整合(指作为主体整合他矿)或技改扩建等形式提升产能,规避关闭淘汰。2018年年底前,年产9万吨以下的生产煤矿应予以关闭淘汰。[36]“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共计划关闭退出煤矿113处以上,年淘汰落后产能750万吨以上;到2020年年底,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100处以内,年产能控制在1500万吨以内,煤矿最小生产规模为9万吨/年。[37]

石油:福建是一个不产原油的省份,石油产业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泉州口岸是全省唯一的原油进口口岸。根据福建省检验检疫局的统计,2015年前11个月,该局共检验监管进口原油1904.81万吨,同比增长29.21%,进口量超过2014年的1649.61万吨,创1993年以来的新纪录,从而使福建省原油进口量位列浙江、山东、广东、辽宁之后,成为全国第五大进口省份。泉州是国家规划的九大炼油基地之一。福建省现已投产的两大炼化企业——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均在泉州。自2014年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和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乙烯“脱瓶颈”改造项目均顺利投产后,炼油能力实现大幅度提升,从1200万吨/年增至2600万吨/年,进口原油量逐年增长,屡创历史新纪录,为做强做大海西石化产业集群打下良好的基础。2015年,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分别进口原油1081.99万吨、1002.8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87%、59.78%。[38]

天然气:福建是一个不产液化天然气的省份,位于莆田市湄洲湾的LNG接收站,是全省唯一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口岸。目前,福建省主要从印度尼西亚、也门、卡塔尔、俄罗斯、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进口天然气,广泛用于发电、工业助燃、家用能源、汽车动力等多个领域。2015年3月,中国第一个自主引进、建设、管理的大型液化天然气项目——中国海油福建LNG接收站累计进口LNG总量突破1500万吨。未来,中国海油将在福建大力推进LNG槽车外输系统、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LNG加注等项目建设,向该区域源源不断地注入清洁的发展动力。[39]

电力:2015年前11个月,福建省累计发电1727.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3%;全社会累计用电1700.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1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和居民用电量累计分别为23.45亿千瓦时、1139.19亿千瓦时、217.16亿千瓦时和320.47亿千瓦时,分别增长8.87%、-1.01%、5.87%、0.02%;工业用电量为1115.3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05%。[40]

新能源:新能源是利用现代科技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等,是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杰出代表,是人类社会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福建在新能源储量上得天独厚。2014年,福建省莆田、建瓯、南安3个城市入选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名单,全省在利用新能源发电上业绩显著。

风电:2015年福建风电产业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172万千瓦,风电发电量44亿千瓦时,风电累计核准容量401万千瓦,同比增加158.25万千瓦;累计在建容量228万千瓦,同比增加144.6万千瓦。从利用小时数来看,2013—2015年福建风电产业利用小时数先减后增,由2013年的2666个小时减少至2014年的2478个小时,再增加到2015年的2658个小时。[41]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目前福建省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共有7个,其中1个项目已核准,正在建设;6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7个项目装机规模总计210万千瓦。

太阳能光伏发电:截至2015年年底,福建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5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3万千瓦。[42]2015年3月福建最大容量的光伏发电站——福建信义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6640千瓦时。鉴于福建林多、山多的地理环境,福建严格控制地面式光伏电站建设,重点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按国家能源局公布的《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按规划,福建2016年分布式发电新建规模可达20万千瓦,从新增规模上看,在全国排在第10位。

核电:2016年2月2日,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2015年度生产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该公司分别于2013年4月、2014年5月、2015年6月投产的1、2、3号3台机组累计实现上网电量373亿度。加上于2014年年底、2015年年底投入商业运行的福清核电站1、2号机组,目前福建已有5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发布会披露,宁德核电4号机组已于2015年12月31日开始装料,预计于2017年实现商业运行;同时,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宁德核电5、6号机组按照“华龙一号”技术方案开展前期工作,意味着新建机组技术路线得以确认。福清核电站规划装机容量为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目前,福清核电站1、2、3号机组已经投入商业运行,4号机组预计于2017年实现商业运行,5号机组处于安装高峰,6号机组已正式开工建设。5号、6号机组预计分别于2020年、2021年实现投产。[43]我们可以通过表4大致了解福建的电力发展状况。

表4 2015年12月福建全省及主要电厂发电情况

资料来源:“2015年12月福建省电力供需及电网建设情况”,福建省电力行业协会官网,2016年1月27日。

(二)海西自贸区能源事业存在的问题

1.常规能源储量极度缺乏,过度依赖外省或进口

如前所述,福建省的自产煤数量严重不够自用,发电所需的煤炭绝大部分从省外调入或从国外进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几年,海西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钢铁、机械、化工、水泥等重工业部门发展迅速,能源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并且,目前福建省配套的常规能源储备还不充分。由于国内市场煤炭安全生产监管制度的逐渐加强与完善,以及国际市场上影响煤炭、原油、天然气等价格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常规能源的外部供给并不稳定,供需矛盾很难得到解决。

2.新能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能源供给缺口大,外购依存度高,因此新能源开发利用变得日趋重要。但是,福建省的新能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制约瓶颈。第一,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科研投入以及具有较长的试产摸索期,一般的个人或企业缺乏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动力,因此新能源产业的成长是举步维艰的。目前新能源产业的成长、维系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扶持。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例:分布式光伏发电每千瓦时可补贴0.42元,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入网的个人投资者都还满足不了自用,所以从总体上看,个人投资回收成本还要10年左右。[44]第二,已经投产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承受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以及国内外政策形势波动的能力很弱。第三,新能源企业创新能力有限,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比如:福建核电技术人员不足,监督人员的素质、专业知识以及监督手段的水平,满足不了需求,核安全监管面临较大挑战。第四,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产品成本偏高,尚不具备与传统的能源市场竞争的能力。受制于新能源产品价格和电网接入等问题,新能源发电的电价较传统能源高,例如,风电发电成本是煤电的1.5倍左右,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则高达5倍以上,且电压不稳定,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3.电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电力结构不尽合理,电力规划滞后。福建省电力构成中,水电、火电、新能源装机比例约为26.4:58.7:14.9。火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58.7%,且大部分是用煤做燃料,水电装机占装机总量的26.4%,与巨大的水电资源相比,明显偏低;火力发电的小火电机组仍占有一定比例。目前福建省电力行业的规划指导性与权威性不强,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之间、电源结构规划之间、传统能源规划与新能源规划之间、输煤规划与输电规划之间缺乏统一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现代化电网管理技术仍处于启动阶段,电力工业尚未进入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和自动化阶段。城乡配电网基础薄弱,设备落后、老化,线损率高,造成有电输不出、有电用不上的局面。

另一方面,电价形成机制不合理,开发建设面临难题。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执行不到位,电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厂网不分、供大于求的形式下,发电环节没有公平竞争的规则——垄断经营,一方面用户没有购电选择权,另一方面电价脱离供求关系。同时,电力开发建设的环境和社会压力加大,发展的难度增大。征地拆迁、水土保持、植被保护、移民诉求等成本大幅提升,有的已超过了电力企业的承受能力。

(三)应对之策

1.能源储备建设之对策

(1)能源供应向多元化、低碳化和基地化方向发展

按照能源来源多元化、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要求,以电力建设为中心,提升清洁能源比重,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多渠道开拓资源,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努力建立由企业储备、商业储备、国家战略储备相结合的海峡西岸能源储备体系。比如重点建设闽江口、湄洲湾、汕头煤炭中转储备基地。

(2)增强海陆油气运输能力

建立稳定的石油、天然气进口渠道,完善储运系统。陆路通道在调进能源中起辅助作用,在特殊时期将发挥基本供给的保障作用,在将来可发展成为内陆省区从国外引进能源的便捷通道。重点建设沿海铁路、向莆铁路、龙厦铁路和一批疏港铁路支线,促进形成连通海港口与全国铁路干线网的能源运输大通道。[45]

2.新能源开发建设之对策

由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前期资金与技术投入比较大,相对于常规能源开发利用的风险性更大,因此,在实际开发利用之前要加强新能源资源调查和评价,优先开发技术比较成熟、可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前景比较好的新能源。

(1)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发电

风能属于绝对无污染的清洁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的投入成本低、有“一本万利”的效益。但是,风力发电在发展初期与常规能源相比产业规模小、获利能力低,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和相应的扶持政策。要把风能发展纳入政府能源建设计划,增加资金渠道和投资力度,制定优惠税收、电价补贴等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沿海风电规模化开发,要按规划分期有序地开发条件较好的沿海陆地大型风电场,同时开展近海风能资源评价、开发利用规划,开展海上风电场建设的试点示范,为大规模开发海上风能资源做准备。积极推动风能规模化开发,加快推进莆田平海湾、宁德霞浦、漳浦六鳌、温州洞头、瑞安凤凰山等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海上风能基地。

(2)谨慎规划与科学开发核电

核电是常规一次能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发电。同时,也必须意识到核能的开发过程及其结果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中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加速,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风电、太阳能等暂时无法大规模替代煤电或新增电力装机缺口,核电自然就成为当前主要的清洁替代能源。应该讲,中国目前对核电的迫切性很强。[46]因此,福建省乃至整个海西地区要认准核电的重要性,在谨慎规划、科学开发、安全至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核电对缓解当前电力供求矛盾的作用。具体来讲,福建省目前要进一步完善核电厂址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德、福清核电等项目的建设。

(3)大力扶持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与风能一样,太阳能属于绝对无污染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福建省得天独厚的日照时间为太阳能发电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但是利用太阳能发电要比风能发电投入的成本高,重点是光伏产品的投入,也需要政府在其初期发展阶段给予扶持。为此,首先需要设立“光伏发电专项基金”,专门用做对光伏并网发电电价、光伏发电示范工程的补贴。其次,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通过在福州、厦门等核心城市建立光伏住宅示范工程,将光伏发电产品推进千家万户(朱四海,2009)。最后,要强化产学研结合,依托福建省内高校的相关科研能力和技术条件,光伏企业也要增强自身的创新与投产能力。

(4)推进生物质能源的生产

海西区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重点是推广和发展农村生物质发电、种植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开发新型农村能源产业;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气化,开发新型农村能源产业;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石油替代开辟新的渠道;规模化开发生物质能源,实现产业化发展;继续结合农村畜牧养殖业污染治理,大力发展沼气,促进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3.电力发展建设对策

(1)合理规划火电、水电等电源点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按“就近平衡,分散接入”的电源布局原则,结合资源情况、运输条件、电力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电源项目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加快列入规划的超临界、超超临界大型燃煤火电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规范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布局抽水蓄能电站,推进仙游、衢江、梅州(五华)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和前期工作。”[47]

(2)构建海峡西岸现代化电网

大力加强电网建设,构建进出顺畅、安全可靠的电网支撑系统。推进福建与华东联网第二通道及与南方联网的前期工作,加快构筑“省内环网、沿海双廊”的500千伏超高压电网,实现多通道、大容量的跨省联网;加强220千伏及以下输配网和智能电网建设,提高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48]提高电网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电力资源的能力,为核电和大型火电提供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