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越南赫蒙族概况与老街赫蒙族的迁徙历史
关于苗族的族源,学者们并无完全统一的认识。但大多认为,苗族的族属源自距今约5000年的时候,黄河下游一带所出现的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国语·楚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在“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力大减,只好退居长江中下游一带。
尧、舜、禹时期,因占据两湖地理方面的优势,九黎部落联盟实力渐渐恢复,演化成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中所说的“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他们曾和以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长期的抗争,但最终被击败,并开始分化瓦解。“三苗”中的一部分——“窜三苗”,被赶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后逐步迁徙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商、周时期,在长江中游地区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庞大的部落集团,即史书所载“荆楚”,有时也被称为“南蛮”,其主要组成部分据称即“三苗”中滞留原地的“北三苗”。九黎、三苗与南蛮之间,通常也被认为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如《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中说:“有苗,九黎之后。颛顼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居于西裔者三苗。”而《帝王世系》则指出唐尧时“诸侯有苗氏处南蛮而不服”和“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3]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代王朝统治者的讨伐和统治,迫使苗族在反抗的同时,不得不在战争和动乱中,进行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辗转流动迁徙,直至越出国界,进入东南亚,最终形成今天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乃至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多个国家广泛分布居住的局面。而苗族从中国迁出的最重要的站点正是云南。
从云南省区域来看,最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苗族迁入,只是规模较小。到了元明清时期,苗族迁入云南的规模不断壮大,并形成了三条主要路线,“一是经黔西北威宁一带迁入滇东北各地;一是经安顺地区由黔西南兴义等地迁往滇东南(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滇南;一是经四川南部的筠连、叙永等地南下进入云南东北威信、彝良等地”[4]。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则继续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断长途迁徙。应该说,越南苗族的主体正是伴随着迁往云南及东南亚诸国的“第三波浪潮”,即距今100年至150年的共一万多人的大规模迁徙所形成。[5]
关于苗族迁入越南的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最早的一次约为17世纪到18世纪初,贵州苗族在反抗“改土归流”失败之后,约有80户苗族家庭迁入了今越南河江省同文县。第二次迁移发生在1796年至1820年,贵州苗族反抗乾隆和嘉庆皇帝的统治,他们在斗争失败之后分为两路进入了越南:一路首先来到河江省同文县,然后部分分散到河江省黄树皮等地;另一路在到达今老街省北河县的新马街后,少数家庭又继续迁移到了越南西北部。第三次发生在1840年至1868年“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的一万多人的迁徙,这是迁入越南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他们迁徙到了今越南的老街、河江、安沛等地区。但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清化和义安的少数苗族群体是从老挝迁移而来的。[6]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苗族较大规模地迁入越南主要有四次。[7]并且,早期他们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蛮人”或“僈人”,而后来的越南史籍则称他们为“猫族”或“猫民”。[8]
然而,虽然他们在越南居住下来了,但却并没有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1802年,越南阮朝阮福映称帝。当时便实行了由越人管辖的“流官”制度,向赫蒙人等少数民族强征租税,并无偿服劳役60天,还要服兵役、交纳养兵费等。[9]法国占领越南以后,赫蒙人更是遭受了封建制度和殖民者的双重压迫。赫蒙人曾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尤其是在1886—1891年的五年内,就至少有两次较大规模的反抗法国殖民者的斗争是由赫蒙人领导的。1918—1922年,在巴斋的领导下,越老交界地区包括越南莱州、山萝两省在内的赫蒙人的反抗斗争,更极大地震动了法国殖民者。[10]不仅如此,他们在此后的抗日和抗美战争中,同样为争取越南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抗法战争中取得胜利的越南共产党和政府,于1956年建立了“越北自治区”和“西北泰族苗族自治区”。他们对各少数民族的尊严和平等权利比较重视,自治区的各级党政机关内都有赫蒙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并制定出一些比较适合少数民族特点的政策和措施。[11]1959年通过的越南宪法,也包含了有关民族自治的条文。20世纪60年代,政府还派出大量的志愿人员到赫蒙人和各山区少数民族中工作,以帮助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12]但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后,赫蒙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1976年,越北自治区和西北泰族苗族自治区被撤销。受19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相当数量的赫蒙族人逃往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直至1986年越南共产党“六大”的召开,越南政府才重新调整少数民族政策。并且,近年来他们特别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幅度较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如在立法上为边疆地区提供特殊政策,在经济上建设边疆“区域中心”以推动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在社会事业方面实行边民休养生息政策等。[13]
具体从老街来看,赫蒙族移居到这片区域已经有200多年了。头一批进入老街的有80户家庭,主要有黄、绿(Lù)[14]、震、熊、宇等姓氏。他们的头领叫黄醒认(Hong Sin Dn),是一个很有威信的、武艺高强的族长。他们移居到了现在北河县的新马街乡。三代之后,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他们便接着向沙巴移居,此时的头领为李叹波(LThang Pua)。
1840—1868年前后,由于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第二批成千上万的贵州、云南与广西的苗族人移居到了越南。他们中的一部分到达老街后分为了三个团体。一个团体以赛锅分(Sèo CPh)为首到了孟康县的坡龙乡,其中的一部分由龙中(Lung Chung)指挥移居到了班楼,还有一部分则在黄氏首领的带领下继续迁到新马街。在定居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又从北河的木晚(Mù Vn)迁向西边,接着从北河到浦鲁,最后跨过红河到了孟波(Mu'ò'ng Po)后又到了清富、老寨(沙巴)等地。另一个团体则在姓马和姓万的首领带领下,从坡龙到了谷柳,再从老街到了中寨和散撒湖(沙巴)。还有一个团体是从河下到路街到沙巴,来到了滩渊县,经木岗寨后进入文盘。在这一次的迁移中,有一支绿苗定居在文办的弄色乡。在此迁徙流动过程中,当1881年法国殖民者的军队入侵并统治北河时,他们曾奋起抗击。第三批迁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零散的迁入,这一批的主要居住地集中于坝洒、保胜、保安和滩渊等。[15]正是这样的历史进程,造就了今天赫蒙族在越南北部尤其是在老街省区域分布的基本格局与主要特征。
从现状来看,据1999年越南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赫蒙族人口共787604人,[16]并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其内部支系称谓,目前主要包括Hmong Trang(白苗)、Hmong Hoa(花苗)、Hmong Den(黑苗)、Hmong Xanh(青苗)、Hmong Do(红苗)等。[17]另外,越南还有一支被称为“那苗”的支系,约有1000人,主要分布在谅山省、高平省、北太省。但也有学者认为,他们并不属于Hmong这一支系。[18]再从当前的分布来看,越南在1996年将全国分为4个直辖市、57个省,其中莱州省、老街省、河江省、高平省、谅山省、广宁省与中国接壤,且除广宁省外,其他各省都有赫蒙族分布。并且,他们尤其集中地聚集于沿越北的河宣、黄连山、莱州、高平、山萝、义安、河江、老街、清化、安沛诸地区的山区地带,当然,少数也进入了中南部的一些区域。其中又以河江省人口最多,其次为老街、莱州省,这三个省的赫蒙族人口都在10万人以上。而且,虽然他们也与其他民族杂居,但与其他民族比较,却更突出地呈现出小区域内较高程度聚集的特点。如同文高原、黄树皮、封土、兴湖、土庙、奠边府、顺州、巡教、木州、孟康、北河、沙巴等地区,赫蒙族人口所占的比例常常就要比其他民族高得多。[19]他们的居住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700—1800米,年平均气温为15—20℃,日照时间长,属亚热带气候。而在语言文字方面,越南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末,曾为之创制了一套赫蒙文,并开展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工作。但总体而言,这种文字在当代的使用较为有限。
根据老街省2008年12月11日的人口统计显示,该区域赫蒙族共558053人。[20]他们共分为4个支系,基本情况如下:花苗,这是最大的一个支系,占老街省赫蒙族总人数的70%,居住在北河、孟康、沙巴、保胜、保安等县;黑苗,散居在沙巴和坝洒县;绿苗,集中居住在文盘县的楠塞乡;白苗,居住在北河、坝洒、文盘和沙巴等县。[21]从语言方面来看,按中国的常见划分方法,即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八种次方言、十八种土语,[22]那么老街省赫蒙族的语言便基本都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支西部方言中的川滇黔次方言。除了绿苗的语言差别较为明显外,[23]其他支系的语言是基本相似的。而各支系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妇女的传统服饰、仪式环节、生产生活习俗等的一些具体细节方面。此外,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该区域还有相当一部分当属汉苗支系。
赫蒙族广泛分布于老街省的约10个县,占据了该区域重要的人口比例。如在1989年,当地赫蒙族人口便已达到99105人,仅次于京族人口,占老街省居民人口的21.72%。特别是在高原地区的各县中,赫蒙族所占人口比例更为凸显。如其中9个县的171个镇,赫蒙族便居住于其中的一百一十多个,并且其间有34个基本上是100%的比例,另有22个镇则达到50%以上的比例。而在1419个乡中有523个乡有赫蒙族居住,所占比例超过了36%。其中有457个乡全部都是赫蒙族,只有66个乡是赫蒙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具体而言,与瑶族杂居的有33个乡,与侬族[24]杂居的有6个乡,与京族杂居的有4个乡,与芙萝族杂居的有3个乡,与华族(汉族)杂居的有2个乡,与濮族(彝族)杂居的有1个乡,还有9个乡是赫蒙、瑶、傣或是赫蒙、侬、蕤3种民族杂居。
在居住环境与特点方面,老街省赫蒙族通常居住在700—1800米高的山腰,居住地形主要是西北、东南向的草坡地,大多数的斜坡斜度达15—25度。如从黄连山来看,这座拥有著名的海拔3143米最高峰的蕃西邦峰(Phng Xi Png)的山系,主要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地,并间以一些喀斯特地貌所形成的山谷、水渠和凹地,其西部山区的斜坡斜度便达到25度以上。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决定了赫蒙族的居住区域坡度的普遍性,而且还形成了单位面积内住宅分布不同的海拔差。比如在班筏、丰海、保胜等地,每平方公里就有120—350米的海拔差;在保安、北河、孟康、滩渊和文盘等地,达到每平方公里200—350米;在沙巴、坝洒达到每平方公里400—500米海拔差;在黄连山更达到近500米海拔差之多。当然,这样的地形条件不仅影响了赫蒙族人的农业生产,而且也客观地给他们的现代交通发展和文化交流带来了相应的困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