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运动训练计划概要
基础训练阶段区间性多年计划的制订
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做任何工作之前,都要对该项工作的实施过程进行组织设计。运动训练计划就是在运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对训练活动预先做出的一种理论设计,是建立在状态诊断的基础之上,为实现训练目标而选择的状态转移通路。训练计划把训练目标具体细化为若干个紧密联系的训练任务,可以使得训练活动的全体参加者统一认识和行动,从而可以有效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贯穿训练实践活动始终。
一、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运动训练计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例如:按照运动训练计划时间跨度的大小、训练的不同任务、训练所处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训练内容等等。
(一)按训练对象的人数分类
根据参加训练人数的不同,应分别制订个人训练计划和队(组)训练计划。一般来说,个人项目常以个人训练计划为主。随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训练计划的个人特点也就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适当地组织集体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和训练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儿童、少年和初学者来讲,更应增加集体练习的比重,有时还可以以集体练习为主组织训练活动。集体项目的训练通常按队(组)计划组织实施,但需要以个人训练计划作为补充,运动员水平越高,这种补充作用就显得更重要。
(二)按训练任务和内容分类
运动训练对运动员成绩的影响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其二是培养运动员在特定比赛中充分表现已获得的竞技能力的能力。为此,在训练中要相应地制订两类训练计划:前一类计划主要着眼于改善人体的形态和各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等素质,提高技术、战术、心理和智力等各个方面能力的训练计划;后一类则包括各种摸拟训练、热身赛训练以及赛前调节的训练计划,核心目标是培养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三)按在训练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分类
按照运动训练计划时间跨度的大小,可将其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大周期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训练计划等。
每一个上位的训练计划都是由若干个下位的(即时间跨度小一级的)训练计划组合而成的。如多年训练计划由2~20个年度训练计划组成,周训练计划是由7天计划或3~20次课的训练计划组成。多年训练计划及年度训练计划主要用于安排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属于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规划,计划的内容是框架式的,不需要过于详尽,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相对的稳定。周训练计划与课训练计划都是训练实施的具体计划,内容比较详细,在训练中有较多的变化(调整、休整等)。
各类训练计划有着不同的基本任务,在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训练负荷的量度与节奏、训练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彼此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运动训练计划的十项基本内容
不同类型的训练计划各有特定的要求,在内容上也各有侧重,但不同时间跨度的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因此,对不同训练过程的设计(即不同类型的运动训练计划)有许多基本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反映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方面包括以下10个要点:
1.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2.确定训练指标;
3.划分训练阶段,提出各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4.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
5.安排比赛序列;
6.规划训练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
7.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
8.确定各手段、练习的负荷要求;
9.制订恢复措施;
10.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内容、时间和标准。
在各种训练计划中,除了在实施性的周、课计划中不一定安排比赛之外,任何一个训练计划都必须包括这10个要点。
(二)运动训练计划内容的四个部分
根据10项基本内容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意义,可以把它们归结为准备性部分(1、2)、指导性部分(3、4、5、6)、实施性部分(7、8、9)和控制性部分(10)四个部分。通常,在制订多年训练计划和年度训练计划时,应特别重视指导性部分;而在制订具体的周、课计划时,则应认真思考实施性部分。
1.准备性部分
训练计划的准备性部分主要包括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和建立训练目标。这两项工作既是运动训练过程中与训练计划的制订并列的两个独立的重要环节,其内容又是训练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训练计划的制订提供必需的信息和依据。
状态诊断从训练负荷、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三个方面对运动训练进行评估,由此确立客观、准确的训练起点,及时检查训练工作的效果,为有效控制运动训练提供基本的保证。
训练目标从训练负荷、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三个方面为运动训练计划的具体制订提供依据,可以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实现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训练实践活动中,教练员在制订多年或年度训练计划时,通常都会考虑对运动员进行起始状态诊断,并提出相应的训练计划;但是,在制订周、课等短期的实施计划时,则往往不会认真而客观地进行诊断,还经常会用具体的训练要求代替训练的目标,从而导致训练的盲目性,使得训练脱离预定的总目标。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2.指导性部分
在训练计划的总体中,指导性部分属于全局性的整体决策,是与训练目标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内容。
训练计划的指导性部分首先包括训练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训练任务的确定,这一工作勾画出了训练过程的基本轮廓。由于比赛既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又是组织训练活动的重要杠杆,所以第三项内容就是安排比赛的序列。继而,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和比赛安排的特点,规划训练负荷动态变化的基本趋势,从而完成了对整个训练活动的整体配置。
训练计划的指导性部分如果考虑得不够周密,将会对训练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阶段划分的错误,会导致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与重大比赛的时间不一致,而这一失误又是不可能通过训练手段的选择等实施性部分的调整而得以弥补的。因此,各种类型的训练计划都要重视指导性部分的设计,尤其是时间跨度越大的训练过程,指导性部分的意义就越大。
3.实施性部分
实施性部分涉及到训练的具体手段和各种手段负荷量度的大小,用于训练活动的具体组织,需要更多地考虑运动项目的竞技特性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
长期以来,教练员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对于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训练负荷的确定考虑得很多、很细。然而,却常常忽略制订相应的训练恢复措施。现在,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及随队医生对恢复措施日益重视,他们已不是在运动员承受训练负荷之后业已疲劳时才去考虑恢复问题,而是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就考虑到负荷后应该如何根据负荷的实际情况实施恢复的问题了。
4.控制性部分
近年来,运动训练的控制问题日益受到教练员们高度的重视。要想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首先必须通过有计划的检查评定,通过客观而可靠的训练诊断,及时、准确地全面收集运动训练过程进行情况的有关信息。因此,现代许多优秀的教练员都把计划和组织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列入训练计划之中,这正是现代运动训练重视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这一重要特点的反映。
三、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
训练计划体现着运动训练活动中的基本对策,在制订运动训练计划时,既要考虑到实现目标的需要,又必须考虑主、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
(一)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客观存在且不依人的主观意愿改变的,主要包括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运动员的机体在负荷下的适应性与劣变性、训练活动组织的集群性和个体性、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与可控性等基本特性,以及技术、战术、心理品质和各种运动素质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发展特点。根据这些客观规律,人们制定了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设计了基本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二)训练目标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其主要目的。作为对训练活动的理论设计,制订训练计划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训练目标具体细化,有效控制训练过程,为实现运动员的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高效转移这一根本任务,选择和设计最适宜的通路。训练目标向训练参与者描绘出了运动训练过程的目标状态,也为训练计划的制订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必须要考虑到全面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
(三)运动员起始状态
运动员训练的起始状态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其状态转移的基础。为实现运动员的状态转移而制订的训练计划,必须符合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既是运动员可以接受的,又是足以促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产生明显变化的。
(四)组织实施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条件
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和数量、营养条件、恢复条件等,都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如在体操运动训练中,如果没有足够深(厚)度的海绵坑(垫),运动员就不能顺利地发展多周空翻技术;只有三五个排球,排球队就无法组织滚动防守的多球训练;而训练后,恢复条件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连续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因此,在制订训练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由此才能因地制宜地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四、制订训练计划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明确训练指导思想,科学建立目标体系
训练目标的实现是训练活动的终极目的,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和训练负荷指标。训练目标体系由彼此协调的、不同级别的目标构成,是制订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为了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要以运动员(队)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的竞技特点为基础,以科学预测结果为依据,建立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联系紧密的训练目标体系,确定明确的训练指导思想,为训练计划的科学制订奠定基础。
(二)注重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与各类训练计划的整体协调
系统的发展具有时空统一性,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发展的持续度,在空间维度上则表现为数量维的发展度和质量维的协调度。而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持续发展既表现于空间维度上的各竞技要素的数量增长,以及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质量提高,也表现于时间维度上的竞技能力发展的持续性。
运动员训练的全过程由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组成。各个阶段分别完成不同的训练任务,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之间又彼此协调,为创造最优成绩的终极目标服务。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制订不同时空层次的训练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计划与计划之间、计划内部各内容之间的彼此协调。训练计划所包括的竞赛安排、负荷确定、内容选择以及各种指标的选取等,都应体现终极目标统一的原则,下一层次的计划必须按照上一层次的计划制订,必须保证训练计划体系的整体性。
(三)保证训练计划的相对稳定和适宜变更
训练计划是对训练过程的理论设计,是建立在科学预测基础之上的,保持计划实施的稳定性是训练活动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但是,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训练计划是对一个尚未进行的训练过程的理论预设,在训练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可变因素较多,其稳定性必然具有相对性。在训练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对原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保证训练计划科学性的客观需要。
(四)充分重视多学科协作
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多且富于变化,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攻关。训练计划作为对训练过程的理论规划,其设计也需要教练员同各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进行协作,从各个学科的不同角度为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有益的信息,充分保证训练计划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