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风前行:车轮上的梦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赞助风波

环湖赛的奖杯被摆放在“极速“自行车店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王飞站在领奖台上的照片。短短一周内,这张照片在本地骑行论坛上被分享了上千次,“破风车队“的名字开始在小圈子里传开。

“看这个!“一天早晨,王飞举着手机冲进店里,“省自行车协会的官方账号转发了我们的比赛视频!“

杨速接过手机,浏览着评论区:“反响不错,有几个职业车手也点赞了。“

“这意味着什么?“刘强期待地问。

“意味着我们可能有机会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杨速谨慎地回答,“但别高兴太早,关注度是把双刃剑。“

他的话很快得到了验证。当天下午,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进自行车店,名片上印着“捷轮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市场总监赵明“。

“杨教练,久仰大名。“赵明热情地握手,“我们公司对破风车队很感兴趣,想谈谈赞助事宜。“

店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队员们互相交换着惊喜的眼神,连一向沉稳的杨速也微微睁大了眼睛。

“具体是什么条件?“杨速很快恢复了专业态度。

赵明侃侃而谈:捷轮公司愿意提供全套骑行装备和每年二十万元的资金赞助,条件是车队更名为“捷轮-破风车队“,并在所有比赛中显著展示公司logo。

“二十万!“王飞小声惊呼,被苏曼用手肘捅了一下。

“我们需要考虑一下。“杨速没有立即答应,“能给我们几天时间吗?“

赵明爽快地同意了,约定三天后再来详谈。

门刚关上,店里就炸开了锅。

“二十万!我们发财了!“王飞跳起来欢呼。

“终于不用自己掏钱买轮胎了。“老周搓着手说。

刘强已经开始计算:“这笔钱够我们参加全国业余联赛了...“

只有杨速和苏曼保持着冷静。

“有什么问题吗?“苏曼注意到杨速的犹豫。

杨速皱眉:“条件听起来不错,但...太突然了。捷轮是家大公司,为什么会看上我们这样的业余车队?“

“因为我们有潜力啊!“王飞不假思索地说。

杨速摇摇头:“职业体育没那么简单。我需要做些调查。“

当晚,杨速联系了几位仍在行业内的老队友。第二天一早,他面色凝重地召集队员们开会。

“我了解到一些情况,“他开门见山,“捷轮正在和我们的竞争对手——闪电车队谈判收购,但闪电要价太高。捷轮可能想通过赞助我们来压价。“

“所以...我们只是谈判筹码?“刘强失望地问。

“很可能。“杨速点头,“一旦收购闪电成功,我们的赞助就会终止。“

队员们沉默了,刚看到的希望之光又黯淡下去。

“那怎么办?拒绝他们吗?“老周问。

杨速沉思片刻:“不,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接受赞助,但争取更有利的条款——比如更高的首付款,更短的合约期。“

“这能行吗?“苏曼怀疑地问。

“试试才知道。“杨速眼中闪过一丝锋芒,“在商业比赛中,小球队也要学会生存之道。“

三天后,赵明如约而至。经过两小时的激烈谈判,双方达成了协议:捷轮提供十五万元首付款和每年二十五万元赞助,但合约期仅为一年,车队保留“破风“的主名称。

“杨教练果然名不虚传,“签字时赵明半开玩笑地说,“退役车手中最精明的商人。“

“只是不想让我的车队吃亏。“杨速平静地回答。

赞助消息公布后,破风车队的声誉进一步提升。崭新的捷轮装备让队员们焕然一新,资金注入也使得训练条件大幅改善。杨速甚至聘请了一位专业营养师为队员们制定饮食计划。

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的一天,杨速接到赵明的电话,对方语气尴尬地表示,由于“公司战略调整“,赞助协议需要“重新评估“。

“果然来了。“挂断电话后,杨速冷笑一声。

“什么意思?“苏曼问。

“捷轮收购闪电车队成功了,“杨速解释,“我们失去了利用价值。“

第二天,正式终止赞助的通知函送达。更糟糕的是,由于已经使用了部分赞助资金,车队需要退还剩余款项。

“我们完了...“王飞瘫坐在椅子上,“钱都花在比赛报名和装备上了,哪还有钱退?“

队员们围坐在店里,气氛凝重得像要滴出水来。窗外下着小雨,仿佛映照着他们的心情。

“也许...该解散了?“刘强小声提议。

“不。“杨速和苏曼同时开口,然后相视一笑。

“我们走到今天不容易,“苏曼坚定地说,“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

“但钱从哪里来?“老周问出了关键问题。

杨速站起身,走到柜台后,拿出一个旧饼干盒:“这是我的个人积蓄,大约八万元,足够退还部分款项和维持车队运转三个月。“

“这...这是你的全部积蓄吧?“苏曼震惊地问。

杨速耸耸肩:“反正我也用不上。“

“我也能凑一些,“苏曼立刻说,“有两万元左右。“

“我有一万,“老周憨厚地笑着,“反正修车赚的钱也没处花。“

“我可以打工!“王飞跳起来,“周末去送外卖,一天能赚三百!“

刘强推了推眼镜:“我可以试着联系其他赞助商...认识几个小企业老板...“

杨速看着这群人,胸口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流:“你们确定吗?前路可能会更难。“

“怕什么?“苏曼笑着说,“我们可是'破风'啊,专迎难而上。“

就这样,在失去主要赞助商的情况下,破风车队靠着队员们的坚持和自筹资金,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为了节省开支,训练重新回到了自行车店和城郊公路;比赛装备自己清洗保养;甚至骑行服破了也是老周亲手缝补。

但正是在这段艰难时期,车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凝聚力。没有豪华装备,他们就苦练技术弥补;没有专业支持团队,每个人都成了多面手。

“知道吗?“一次训练休息时,苏曼对杨速说,“我反而更喜欢现在这样。以前有赞助时,总觉得是在为别人骑车;现在,纯粹是为了我们自己。”

杨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或许这就是破风的真谛——不为名利,只为热爱。“

一个月后,转机出现了。刘强联系到一家本地健康食品公司,老板是个骑行爱好者,被车队的故事打动,愿意提供五万元赞助和产品支持。

“虽然钱不多,“签约时老板诚恳地说,“但我欣赏你们的精神。“

同一天,更大的惊喜降临——省自行车协会发来邀请函,破风车队获得了参加全国公路自行车锦标赛业余组的外卡资格!

“全国锦标赛!“王飞捧着邀请函,手在发抖,“我们真的做到了!“

杨速仔细阅读着邀请函,表情复杂:“这是机会,也是巨大挑战。业余组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怕什么?“苏曼眼中闪烁着斗志,“越强的对手,越能激发我们的潜力。“

那天晚上,队员们聚在自行车店庆祝,简陋的空间里充满了欢笑和憧憬。杨速站在一旁,看着这群从零开始的业余爱好者,如今已成长为有资格站上全国舞台的车队,内心涌起一种久违的成就感。

“教练,来一起喝一杯!“王飞举着饮料喊道。

杨速摇摇头:“不了,明天还要训练。“但嘴角却忍不住上扬。

窗外,夏夜的风轻轻吹过,带着车轮转动的声音,载着破风车队的梦想,驶向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