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人者如何使用这本书帮助他人?
我们这里说的“助人者”,是指想帮助家暴当事人的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教师,等等。
1.助人者要警惕自己以往关于家庭暴力的迷思
每个人都是所处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存在很多关于家庭暴力的迷思,这使我们陷入一些误区,助人者也不例外。
在心理咨询界,便存在一些关于家庭暴力的迷思,如认为家庭暴力的原因是伴侣间的沟通、互动出了问题,处理家庭暴力的目标是维护家庭和谐,等等。我们很快就会知道,这些都是非常有害的错误认识。
助人者自己要有不断学习、成长的意识,在家暴辅导领域,就要从更正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做起。幸好,本书非常系统地列举了这些迷思,所以,你只需要敞开心扉,认真阅读和学习本书即可。
2.助人者要了解以往的咨询思路与家暴当事人心理辅导的异同
本书有的时候使用“辅导”,有的时候使用“咨询”一词,是在不同语境间的不同选择。需要说明的是,家庭暴力当事人的心理辅导,与专业的心理咨询,不是泾渭分明的,二者相似之处很多,但也有一些差别。在辅导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咨询技术,例如建立关系、倾听了解、归纳摘要、面质挑战、引导与顺应、提出问题、增进动机、引导改变,等等。
关于家庭暴力的心理辅导,也有许多不同的流派与思路。本书所遵循的,是目前主流国际社会推荐的女性主义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众多的心理咨询流派,并不都是与女性主义心理咨询没有冲突的。如何理解和处理这些冲突,取决于每个咨询师个人的专业训练和价值观。但笔者想说的是,真正好的、专业的咨询,一定是彼此相通的。
家暴当事人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不一样的,心理咨询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缓解困扰;心理辅导解决心理发展目标或具体问题。在家暴辅导人员的工作中,重点要放在促进当事人对家暴认知的提升,对所处暴力环境及其影响的正确认识,以及推动改变的发生。除非当事人真的有一般心理问题,辅导者或助人者要避免进入太深的内在心理动力历程而失去处理暴力的焦点。
笔者的观点是,对于家暴当事人,不轻易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慎重使用长期的治疗技术,因为当事人处于家暴的痛苦和磨难中,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及时、快速、准确的干预非常重要。
家庭暴力当事人的心理辅导,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扩大接触对象,比如辅导加害人的时候,需要与受害人建立联系,了解加害人的改变情况;辅导加害人的时候,可能需要引入公安、司法、妇联、社区等支持系统。家庭暴力当事人的心理辅导,还需要向来访者充分分享《反家庭暴力法》的相关规定,让其了解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等等。
基于这些,家暴的辅导人员不一定是心理咨询师,可以是中小学教师、社会工作师、妇联和社区工作者,等等。
如果家暴当事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确实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人员又不具备心理治疗能力,可以给予合适的转介。
3.助人者要灵活应用此书
这本书是一个起点,它为家暴领域的助人者提供了实操性非常强的指导。有人会说,这书使得家庭暴力当事人的心理辅导变得容易了。这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要做得好,就只能把本书当成起点,如果要走更长的路,需要用你们的爱心、勇气和智慧,去灵活地应用此书。
笔者提供了每类家暴当事人的“辅导步骤和要点”,同时在每个案例后面还提供了“辅导思路”。笔者相信咨询师一定会理解:这些步骤和要点,这些辅导思路,都仅仅是一种参考。我们在咨询工作中,面对的将是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与人有关的事情,都不可以僵死地套入任何一个“模板”中。就像那些辅导步骤,有的案例可能并不需要某个步骤;有的案例中,步骤之间的次序是变化的,甚至是彼此融入的,无法清楚地区分开来的;而在另外一些案例中,我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些新的步骤和要点……这些,都一定是根据你面对的来访者,以及他们处境的独特性展开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辅导,是一个心理助人者与来访者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我们的工作充满变数,因此也更加迷人。
但是,我们提供的这个“模板”仍然是有价值的,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领会和操练家暴当事人心理辅导中的核心内容。
阅读那些案例和“辅导思路”,可以视为一种演练。你甚至可以在看过案例之后,先自行提出一套“辅导思路”,然后再和我们提供的思路进行对照。我们提供的,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没有完美的咨询,也没有完美的“辅导思路”,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咨询实践中提升。
现在就开始阅读、使用这本书,它可以使你站在反对性别暴力的第一线,在帮助当事人的同时,改变社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