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宝卷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大约产生于宋末元初。明代前期,佛教宝卷随着世俗化的佛教派别瑜伽教的广泛传播而广为流传,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罗教等民间宗教的纷纷兴起,他们大量创作宝卷借以宣传自己的教义和思想,民间宗教的宝卷盛极一时。民间宗教是相对于封建国家所认可的正统宗教佛教、道教而言的,它们在民间传播,满足下层百姓的宗教需求,适合下层百姓的胃口和喜好,传播极为迅速。代明而起的清政府,害怕民间宗教的传播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故而对之严厉镇压,迫使民间宗教以更加隐秘的形式传播,因而被称为民间秘密宗教。清代中叶以后,宝卷逐渐世俗化,大量世俗化的宝卷问世,这些宝卷,其宗教性被弱化,故事性、娱乐性增强,保留了劝善和教化功能。
宝卷是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由于它的世俗性、在下层百姓中流传以及清政府对民间宗教的严厉镇压等因素,长期以来难登大雅之堂,不为史书、方志、文人作品等关注和记载。19世纪后期,宝卷开始进入学界视野,学术史上第一次提到宝卷的是伦敦宣教会的传教士艾约瑟,他于1858年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的会议上宣读了他研究中国民间秘密教派的论文,其中提到了《罗祖出世退番兵宝卷》。中国的宝卷研究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最先由顾颉刚介绍给学术界,随后郑振铎、向达、傅惜华等著名学者纷纷从事宝卷的搜集、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学界对宝卷的研究已近百年。回顾学界一个世纪的研究历史,可以看到,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去研究,认为宝卷是一种俗文学,抑或是一种讲唱文学;二是从历史和宗教的角度去研究,认为宝卷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后来被民间宗教所袭用,再后来演变成世俗化的宝卷,正因如此,宝卷对于研究佛教的演变、研究民间宗教的教义及其思想,以及下层民众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研究各地的民俗是一种很好的材料;三是从音乐的角度去研究,认为宝卷是一种曲艺,是一种音乐艺术,宝卷的念唱,其中唱的部分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有许多曲调,再加上有时候配有乐器的伴奏,产生一种音乐的美。
目前,学术界对宝卷的研究已非常广泛和深入了,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有学者也在不断地对宝卷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此类文章有:车锡伦的《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1],罗海燕、吴建征的《论宝卷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宗教·文学·音乐——以古月斋藏〈鹦儿宝卷〉为例》[2],罗海燕的《多元化的解读:21世纪宝卷学研究新态势》[3],王明博、李贵生的《近70年来中国宝卷研究回顾》[4],王定勇、唐碧的《中国宝卷研究的纵深化、多元化和国际发展——中国宝卷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会综述》[5]等。
车锡伦先生的《中国宝卷研究的世纪回顾》一文,分4部分评述了20世纪中国宝卷的研究状况。第一部分是现代开拓者的宝卷研究;第二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宝卷研究,其中又分宝卷渊源、形成、分类和发展研究,宝卷文献的编目和宝卷作品的整理研究,田野调查3个方面;第三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宝卷研究,其中又分宝卷渊源、产生、分类和发展的研究,各地宝卷的调查和研究,宝卷文学作品的研究3个方面;第四部分是结语:宝卷研究的问题、展望和“宝卷学”。罗海燕、吴建征的《论宝卷学研究的三个维度:宗教·文学·音乐——以古月斋藏〈鹦儿宝卷〉为例》一文以古月斋藏《鹦儿宝卷》为例,论述了宝卷研究中的三个维度,即宗教之维、文学之维、音乐之维。王明博、李贵生的《近70年来中国宝卷研究回顾》一文,分4个方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宝卷研究的基本情况,共分6个问题:一是宝卷渊源、产生、分类和发展的研究;二是宝卷的信仰、娱乐和教化功能研究;三是宝卷的仪式和演唱形态研究;四是中国宝卷的编目与整理研究;五是中国宝卷的地域性研究,其中又分4个方面:吴方言区宝卷研究、河西宝卷研究、山西介休宝卷研究、青海宝卷研究;六是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罗海燕的《多元化的解读:21世纪宝卷学研究新态势》一文指出,21世纪以来,宝卷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主要表现在:一、传统的文学艺术视角;二、民间信仰与宗教视角;三、音乐学视角;四、女性主义视角;五、跨学科视角。王定勇、唐碧的《中国宝卷研究的纵深化、多元化和国际发展——中国宝卷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会综述》一文,虽是综述,但其第一部分“海内外宝卷研究状况及发展态势的介绍”,也是总结和介绍国内外宝卷研究状况及发展态势的,其他部分也使我们了解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方向动态。综括以上学界研究成果,我们对近百年来中国宝卷与本书相关的研究成果做一简要的分析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