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亚美尼亚简况
亚美尼亚共和国(Armenia,Армении,亚美尼亚语:),简称亚美尼亚,位于南高加索地区,地处欧亚交界位置。从行政疆界上讲,该国地处里海、黑海中间位置,西部和土耳其相邻,北部和格鲁吉亚相邻,东部和阿塞拜疆接壤,南部紧邻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首都为埃里温,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千米(排名世界第135位),人口约279万人(截至2021年)。[1]
作为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亚美尼亚曾经被称为“Hayq”,后来又被叫作“哈亚斯坦”,这个名字起源于亚美尼亚人祖先的名字——“Hayk”。亚美尼亚是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因为史前这里就曾经繁盛过,还曾经被认为是圣经中的伊甸园。从文化、历史和政治上来说,亚美尼亚被认为是欧洲的一部分,然而,其所处的南高加索的特殊性意味着它也可以被视为处在欧洲和亚洲的交界,经常被认定为亚洲国家,因此,亚美尼亚是个名副其实的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2]官方语言是亚美尼亚语,但俄语使用率较高,英语相对不够普及,货币是亚美尼亚德拉姆(Armenian Dram,AMD),国家代码为“ARM”。
自古以来,亚美尼亚人认为该国最高的山和圣经的象征是亚拉腊山(Ararat,亦称阿拉拉特山),但由于历史原因,它位于今天土耳其境内。在群山中,在亚美尼亚境内的最高峰高达4090米,它吸引着大批的登山爱好者和自然、地质学家前来探索考察。亚美尼亚河流流入南高加索的两条流域内,一条是北部的库拉河(Kura),另一条是南部的阿拉克斯河(Araks)。亚美尼亚最低处是390米的阿拉克斯河峡谷。亚拉腊平原被阿拉克斯河分开,亚美尼亚西南部分就属于亚拉腊平原。塞万湖(Sevan)是目前亚美尼亚最大的蓄水池,占据5%的国土面积。湖泊水质干净透彻,由于风景优美独特,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融洽的氛围,领略到独特的内陆自然美。同时,塞万湖在亚美尼亚中心地区形成了一个位于海拔2000米高的巨大洼地。
亚美尼亚能源资源贫乏,石油和天然气均依赖进口,但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较为丰富。主要金属矿藏有铁、铜、钼、铅、锌、金、银、锑、铝等,最初的青铜和铁器铸造也追溯到这个地区。金属工业让这里的部落日渐强大,他们控制了罗马帝国、美索不达米亚和亚洲的商业。虽然山川多岩石,但是土壤肥沃,再加上大量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库,使得这里在很早的时候就大规模地发展了农业。世界上的十个主要的地理区域,亚美尼亚拥有7种,包括大面积的橡树、松树和榆树林,起伏的高山草甸,沼泽、沙漠和丰富的农田。亚美尼亚只有1/3的土地适合耕种,在当地人们的勤奋耕作下,作物生长繁盛,保证了粮食供给。
从行政划分上,亚美尼亚有10个州以及1个州级市,分别为科泰克州、阿尔马维尔州、阿拉加措特恩州、塔武什州、瓦约茨·佐尔州、阿拉拉特州、洛里州、希拉克州、格加尔库尼克州、休尼克州、埃里温市。同时,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存在领土争端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中,亚美尼亚族在全部民众中占比高达75%。21世纪以来,这里的控制主体为“卡拉巴赫共和国”,由亚美尼亚人创建,并将这一地区划分为6个不同的行政州。
亚美尼亚国庆日为9月21日,国歌为《我们的祖国》。国旗呈横长方形,国旗颜色自上而下分别为红、蓝、橙。其中,红色代表为实现国家独立而英勇献身烈士们的鲜血,代表国家革命的胜利;蓝色代表亚美尼亚资源类型种类多样;橙色则具有希望、光明的意味。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于1918年组建成立以来,一直使用这一国旗。1920—1991年,亚美尼亚作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这一时期亚美尼亚国旗是在原苏联国旗旗面中加一个稍宽的蓝色横条。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亚美尼亚宣布独立,红、蓝、橙三色旗重新恢复使用。
1992年4月29日,亚美尼亚正式启用国徽,以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国徽为参照进行设计,设计元素为一盾徽,由狮子、鹰护持。中间小盾描绘的场景是诺亚方舟停于阿拉腊山山顶,表明该国拥有丰富优美的自然景色。盾的其他部分分为四个不同的象限,四周的四组图案表示亚美尼亚历经的四个不同的王国:左下角图案描绘的是双鹰回头对视,代表阿尔塔什斯王朝;左上角图案描绘的是背负十字架的狮子,代表巴格拉提德王朝;右上角图案描绘的是双头鹰,代表阿萨息斯王朝;右下角图案描绘的是爪持十字架的狮子,代表鲁本王朝。四个不同象限也代表国家发展历史非常悠久。[3]
[1] 资料来源:https://www.kylc.com/stats/global/yearly_overview/g_population_total.html.
[2] 外高加索和南高加索在本报告中都是指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所组成的地区。格鲁吉亚通常被认为是欧洲国家,阿塞拜疆被认为是亚洲国家(但其经常参与欧盟的各项事务,试图让自己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亚美尼亚夹在两国中间,其认定就更加模糊。
[3] 常颖、田欣欣:《“一带一路”国别概览:亚美尼亚》,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