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均明研究员和刘国忠教授等新近撰写的这部《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向广大读者系统地展示了中国简帛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轨迹和丰富内容。

简帛学是20世纪创建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重要学科。正如大家所知,竹木制的简牍与丝质的缯帛,是中国人于发明纸以前使用的书写载体,其广泛存在的时间约两千年之久,其在历史文化上关系之重大可想而知,因此简帛学是关注中国文明传统的人们必须了解的。

现代学术界重见古代的这类文物,正好是在20世纪刚刚揭幕的时候。随后种种发现越来越多,考察研究也渐趋深入,对于简帛的性质、材料、形制、用途及其内涵种类、文字体例等方面的知识,得到逐步积累。对古代简牍帛书的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契机,就渐渐成熟了。

纵观简帛学兴起演进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西部地区汉晋木简的发现,最早的事例为斯坦因1901年在新疆尼雅的获得。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及他与罗振玉合著的《流沙坠简》,给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的重心,是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掘获的居延木简和劳榦先生等对之进行的整理考释。由于这批简牍远比其前的发现丰富,所以在历史、考古学领域造就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第三阶段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铺开,多批简帛陆续发现,无论是时代跨度,还是数量和内容,都远远超越了过去。简帛的保护与整理成为十分紧迫的学术课题,因而简帛的研究和许多学科建立起了联系。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专业性的整理研究队伍逐渐形成。在高校和研究生教育里,有关研究也成为培养方向。

进入崭新的21世纪以来,简帛学的进展尤觉迅速。同其他一些学科一样,这个学科的进步表现为学科的细化。

许多学者业已认识到,细化是简帛学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明确表现。事实上,历年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依其本身性质,可划分为典籍和文书两大类,对两者进行整理研究的方法途径彼此有相当大的差异,所需要的知识手段也互不相同,应该作为两个学科分支看待。以往在有关资料较少的时候,同一位学者对典籍、文书两者尚能统观兼顾。如今发现层出不穷,想一概深入研究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具体的例子,如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等战国楚文字书写的典籍,里耶简、长沙简等秦汉三国时的文书簿册,任何一项的编排考释都需要专业人员深厚的积累,长期的工夫。很明显,把简帛学划分为简帛书籍、简牍文书两个学科分支,不仅是发展趋向,而且还是当前的实际。

李均明、刘国忠等著的这部《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与其他类似的概述性书籍的不同,正在于将简帛典籍和简牍文书分开来论说,书中为了方便读者,先讲简牍典籍,再谈简牍文书,而以帛书殿后,眉目非常清楚。读者很容易看到,简帛学是怎样起源和形成,又如何走到今天,细化为简帛典籍和文书这两个学科分支的。我们不妨以这部书的出版,作为简帛学进一步细化的标志。

学术史告诉我们,学科总是不断细化的,但细化越繁,各个分支的交叉关系就越强,换句话说即越需要互相关联和结合。希望《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的读者,先纵观简帛学领域的全体,再深入了解各个分支乃至诸项发现,对于这门学科一定会有较全面的认识。

李学勤

2011年1月14日

附记:此序系李学勤先生为2011年版《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09)》所作,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可惜先生数月前不幸辞世,特在今年版《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19)》重发此序,以表达我们对先生的深切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