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论
一、24节气食养的由来
“民以食为天”,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之一就是食物。食物本身具有“养”和“疗”两个方面的作用。广义食养包括食养和食疗,狭义食养是指科学地搭配食物,为机体提供必需营养物质的饮食模式。食疗又称“食治”,这里的“食疗”“食治”并不等同于药物治疗,而是多用于维护健康、辅助治疗的一种方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所含性味功效,作用于一定的脏腑,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的目的。
食疗的理论基础源于丰厚的中医文化和饮食文化,这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观,而且具有理论系统、形式多样、方法独特、使用方便、功能完备的特点。但食物并不能代替药物,后者药效强,见效快,效果明显,适用范围主要是确诊为某种疾病的患者,配伍或用量不当容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损害人体健康;食物药效弱,时间长,见效慢,不良反应少,适用于健康、亚健康人群或是一些慢性病患者的调养。许多食物也是药物,二者同样能够防治疾病,故有“药食同源”之说。
中医基础理论中就有“三因制宜”的说法,即因人、因地、因时调整养生、用药的思路。作为天文知识的基础的“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从“二十四节气”气候、物候特点,顺应自然,进行合理科学的饮食调养,更有助于人们防病治病,健康生活。
本书主张饮食内容要尽量顺应大自然,符合自然规律,也就是“天人合一”。本书倡导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需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以24节气为主线,指导大家一年中如何遵循自然规律,调整饮食内容,提高身体素质。
二、24节气食养的纲领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顺应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变化,增强调节生命节律的能力,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人在养生中要顺应四时阴阳这个根本,“平调阴阳、以合四时”,即主动进行内脏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那么,怎样顺时养生呢?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人也需顺应生、长、收、藏的特点。春夏阳气盛,应顺其生长之气养阳,秋冬阴气盛,应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而春夏所保养的阳气,又为秋冬的收藏作准备;秋冬所保养的阴气,又为第二年春夏的生长作准备,如此则阴阳平衡。
2.五脏应五时
中医学认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中医学将夏季分为两部分,7月底至8月初称为长夏)。其含义是说春天肝脏功能旺盛,夏天心脏功能旺盛,长夏脾脏功能旺盛,秋天肺脏功能旺盛,冬天肾脏功能旺盛(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的五脏概念与西医学的五脏并不相同)。由于五脏在不同季节的功能盛衰不同,因此在食养上就要有侧重点,即在春天注意养肝,夏天注意养心,长夏注意养脾,秋天注意养肺,冬天注意养肾。
3.在换季时节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发生、发展
因为一些急病、重症、慢性病患者往往在节气前后发病或疾病恶化,即使是无病的健康人,若在季节更换时不注意养生,也会感到身体不舒服。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在春、夏、秋、冬四季节的转换时要注意养生,即使是小的节气变换也要注意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