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群际感知的两面性
无论是作为动物个体的“人”,还是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群体都是极富深刻内涵和非凡意义的存在。群体之于个体心理而言乃是制造并续存社会联结感、自我力量感、意义感、归属感、安全感、被接纳感、高自尊甚至爱与亲密感的不竭源泉;群体之于人类集体而言则是强化共性、巩固常识、凝聚信仰、建设文明的深层动力。我们用各自独特的群体身份将“自己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与各种外群体成员相互渗透在一起。分工与合作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已成为智能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所以人们要面对的不仅是如何在群体内部获得接纳和认可,而且要在跨种族、跨文化、跨群体的相互渗透中学会如何适应并解决群体间的误解、偏见甚至冲突。与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过程及机制相比,人们在群际互动中的社会认知更为复杂多变,并呈现如下的两面性特征:一种是由外显意愿和内隐态度之间的差异造成的两面性;另一种则源于内群体规范认同和外群体偏好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外部区分的现实。
首先,人们对于外群体成员的真实感受(或者是其意识不到的内隐判断)和他们实际表现出来的言语与行动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外显的融合意愿背后难免隐含着隐性的偏见。从绝大多数社群的立场来看,人们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普遍愿意接受诸如“融合”“共同体”“合作”等理念。爱好和平,喜欢和谐的状态,不喜欢冲突和敌对的状态,这其实是全世界普通人的共识。但为什么人们一方面承认这样的共识,另一方面又在跨社群、跨文化交流中频繁地表现出偏见和歧视呢?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上所谓和谐与融合是人们在群际互动中自动建构出来的、试图在主体间和群体间达成应然共识的话语。换言之,在群际互动场景下,我们都觉得大家应该普遍认同和谐与融合的姿态,于是我们就这么说了,至于我们会不会这么做,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事情,“说”和“做”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因为我们在很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都可以找到针对同一事物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相矛盾的证据(Schmid & Amodio,2017;Sun,Wang,& Bai,2019)。群际关系表征中的内隐态度比表面上宣扬的和谐融合更为复杂。隐蔽的群际偏见存在于表面和谐的外壳之下,当来自不同群体的人们在应然共识的话语体系中“合谋”建立一套共同的上位认同概念时,在看不见的桌面以下,双方继续为了“谁更能典型地代表这个上位概念”而争斗不休。在大多数情况下,双方都会认为自己所在的子群体是最能代表上位群体的,于是就会使用内群体的原型去定义上位群体,出现了所谓的内群体投射效应。内群体原型向上位群体认同的投射使得表面和谐的群际关系隐含了“以我为主、以你为辅”的潜在偏见(Wenzel,Mummendey,& Waldzus,2008)。总之,我们透过群际关系可以看到跨层次嵌套的多元文化形态,并窥到深藏其中的两面性,其中的一面是外显或表象层次上的合作与融合,另一面是内隐层次上的深刻偏见。
其次,人们如何对待外群体成员?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内群体规范中有关群际交往、群际关系内容的理解和实践。根据传统道家文化中的“反者道之动”“无不生无,有不生有,不无不有,乃生无有”“物有同而异,有异而同,有非而是,有是而非”等哲学理念可知,事物本身是内外关联的,而不同事物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群际关系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是不同群体的成员进行社会互动时所依托的结构性框架,并由此折射出风貌和内涵皆不尽相同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好恶。而外部的差异则更多地源于内在因素的作用。个体基于内群体视角而“对外”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倾向,这一点同时与本群体的内在机制密不可分。例如,人们对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们对内群体本身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内群体身份认同。内群体认同进一步强化了“内外有别”的群际差异,使得各种形式的群际利益竞争都隐含了社会分类的逻辑和动力,因为这个分类之于社会秩序、社会支配以及自我认同与群际冲突都具有“基石意义”(方文,2017)。跨群体互动中的社会分类强化了内外群体互为表里的关系,促使人们在特定的内群体规范指导下参与到对外的群际互动中去。根据内群体规范偏好理论(the Theory of Ingroup Norm Favoring),人们是否对外群体做出积极反应,关键要看其内群体规范是偏好于组间竞争还是组间合作,内群体规范会引导个体的行动,使其更容易被自己所认同的群体接纳。概言之,人们通过与外群体成员互动来满足他们的内群体归属和被接纳的需求,而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的过程是对内群体规范的认可与遵从。Montoya和Pinter(2016)认为,内群体偏好的规范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更倾向于促进积极群际关系的形成:(1)规范强调个体与外群体成员交往的价值,包括给内群体带来的可见或不可见的利益等;(2)对外合作和社会融合的规范是基于“群际合作可以增强内群体收益”这一信念而建立的;(3)规范可以激发内群体道德情绪(如内疚感);(4)规范可以在群体之间建立共同的上位目标(common superordinate goal),促使群际共享更多的重要信息并保持一致的行动方向。综上,人们对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更多地折射出其对内群体规范的认同程度。为了满足群体归属、社会情感接纳和高自尊等心理需求,人们需要从内群体层面上汲取必要的社交资源和现实可能性。由此在群际互动场景下呈现了“内外关联、互为表里”的两面性特征。
以上讨论了群际感知在“外显态度-内隐认知”和“外群体态度/行为-内群体规范”两对概念上体现的两面性。这揭示了群际互动过程既复杂又多变的特征,据此建立的各类群际关系也呈现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形态,并展现迥然不同的价值对照关系,包括在外显意愿层面上的积极态度对照内隐认知层面上的消极偏见,以及在积极的外群体态度背后对照内群体规范认同逻辑。这就使得“如何整合外显态度与内隐认知、如何整合内群体规范与跨群体利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群际和谐”成为颇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议题。这也是本专辑将主题聚焦于“群际亲社会行为”的缘起和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