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1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亲社会群际关系表征及其分类

我们可以将基于群际亲社会行为建立的社会关系理解为“不同群体成员通过社会表征建构出来的积极的、建设性的社会联结/关系”。“社会表征”(social representation)是在社会事实的基础上整合了社会成员集体认知的“共同意识”(common consciousness),具有社会共享性与群体差异性、社会根源性与行为说明性以及相对稳定性与长期动态性等特点(管健,2009)。社会心理表征是某一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系统,对个体行动具有定向作用,同时在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作用。与个体层面上的亲社会行为相比,群际亲社会行为涉及自我与群体的关系,以及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关系,因而是在多层嵌套的复杂系统中发生的社会互动,也就必然需要以人群中业已形成的普遍共识或集体社会表征为基础。就群际亲社会行动中的当事双方而言,关系表征的影响因素以及运行机制更多地反映了群体之间在一些重要议题上的对话与博弈,这些议题涉及双方在“施助-受助”或“互助”的过程中进行帮助、合作、分享等亲社会互动时,制约或影响他们行为的规范是如何建立的。而这些规范一旦建立,随即出现两种典型的亲社会群际关系。

第一种是依赖定向关系(dependency-oriented relationship),依赖定向关系中的施助者强调内外群体的差别,特别是内群体的独特性,通过为受助者提供直接的问题解决方案,借以稳定或扩大群际阶层差异,进而获得受助者的长期依赖,因此虽然表面上是积极的,其实质却是为解决群际威胁的“亲-内群体”(pro-ingroup)行为,其中不乏针对外群体的控制、排斥等消极互动,而该取向下的求助者则将求助情境归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这种关系反映了群际互动过程中的负面要素。在群体间地位不对等的前提下,一方试图通过施助行为而掌握资源或文化维度上的控制权,借助群际亲社会行为而进一步增大与强化双方的地位差异,从而将群际互动引向“控制性助人”的范畴;而另一方由于身在相对弱势的权力处境下,所在的文化与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为了淡化或远离前者的控制而不断进行防御和反制,试图在不对等的权力与地位格局中尽可能地寻求自主性和独立性,于是将群际互动引向“防御性助人”的范畴(Nadler,Harpaz-Gorodeisky,& Ben-David,2009;Nadler & Chernyak-Hai,2014;张兰鸽等,2015)。

第二种是自主定向关系(autonomy-oriented relationship),这种关系框架内的群际助人行为涉及“自主独立性”(autonomy-independency)、“求同包容性”(assimilation-inclusion)等核心特征,施助者强调群际共性,可以容忍不同群体之间的多样性,通过为受助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去尊重后者的自主价值及独立尊严,试图在利他主义框架内缩小阶层差异,并与幸福感和积极情绪产生正向联系,最终建立起良性的群际关系。该取向下的求助者则会基于求助情境产生较强的动机去解决当前的技术性问题(张兰鸽等,2015)。因此,自主定向的群际亲社会行为具备了更多的建设性内涵。自主定向关系反映了群际互动过程中的正面要素。比如在解决诸如利益分配、责任分担和冲突解决等问题时,双方会更多地考虑平等协商,并且都可以接受为了解决问题而做出妥协的方案。建设性群际关系一方面更容易促进群体之间基于其所依托的文化在频繁接触中激荡出创意和智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建立积极而稳定的群际关系,实现良性的社会建构,避免出现由偏见、歧视、攻击等冲突所引发的破坏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