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境理解国家:哈尼/阿卡人橡胶种植的人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方法

(一)民族志田野调查方法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老、缅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及其日常生活进行人类学考察从而达到从边境理解国家的目的,这就首先要求对该地区的哈尼/阿卡人的日常生活及其文化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民族志调查。哈尼/阿卡人是一个跨境民族,他们所从事的橡胶种植及其相关活动也是一种跨国界的活动。所以,调研组选取了中、老、缅三国交界地区的8个哈尼/阿卡人村寨进行田野调查。笔者对这些村寨开展的田野调查工作是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阶段完成的,所有田野调查时间合计为约30个月,具体时间如下。

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笔者对中国帕瓦老寨、中国国防村和老挝坝枯村进行了田野调查。中国帕瓦老寨的调查时间是2009年8月、2010年8月,计2个月。为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在中国国防村和老挝坝枯村的调查时间较长,从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进行了五次共计7个月的田野调查。

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为了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除了对硕士研究生阶段已经开展调查的田野点进行补充调查外,还增加了老挝和缅甸的几个田野调查点。中国帕瓦老寨的调查时间为2013年2月、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计3个月;中国国防村和老挝坝枯村的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2014年1月1日至15日,计1.5个月。老挝帕雅洛村的田野调查时间为2012年8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3年3月至8月、2014年1月16日至30日,四次共计8.5个月。缅甸第四特区的回嘎村、帕啰村、坝幕村和小王村的田野调查时间为2013年9月和10月、2014年2月至8月,两次共计8个月。

在田野调查中,重点调查村寨的发展史、橡胶种植历程以及国家在这些过程中的影响,调查分析国家以及国家引导的新的生产方式即橡胶种植对哈尼/阿卡人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如何利用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路径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即他们如何开展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

对于笔者而言,在田野调查中遇到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化熟为生”及如何“化生为熟”。民族学或者人类学是作为研究异文化的学科出现的,选择具有文化差异的地方作为田野调查点是人类学的传统。传统的人类学可以说是“异乡人类学”。后来,才出现了“家乡民族志”或“家乡人类学”。通常,异乡人类学对应的词语是:探险、去陌生之地、分离、饥饿、孤独、从高处(学院)到低处(田野)、研究文化上的他者、去陌生化(化生为熟)。而家乡人类学对应的词语是:回乡、回到熟悉之地、团圆、舒适、陷入人情圈子、从高处(学院)到低处(田野)、研究文化上的自我、去熟悉化(化熟为生)。[3]

笔者是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哈尼族阿卡人,上大学之前就生活在西双版纳地区。最近十余年间,自己家里的生计方式也开始由传统的刀耕火种转变为橡胶种植。因此,笔者到西双版纳地区以及相邻的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的阿卡人村寨开展的田野调查研究可以说就是所谓“家乡民族志”或“家乡人类学”研究。“化熟为生”和“化生为熟”的问题是笔者不得不时刻面对并需认真加以解决的。

一方面是“化熟为生”。笔者进入中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村寨就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面对的是熟悉的人和事。即使是独自到达老挝和缅甸的阿卡人村寨进行田野调查,也不会像马林诺夫斯基刚到达西太平洋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时候一样感到茫然、沮丧、失望和无所适从。[4]因为这些阿卡人村寨的许多情况是笔者熟悉的。无论是在中国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村寨,还是在老挝和缅甸的阿卡人村寨,笔者与调查对象都有着相同的语言、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等。这都使笔者可以毫无障碍地和调查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有时还能通过念家谱(哈尼/阿卡人的父子连名谱系)的方式使得笔者与调查对象之间建立起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同时,笔者对哈尼/阿卡人村寨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亲属制度、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都较为熟悉,也能够理解哈尼/阿卡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等。还有,笔者从小就目睹并参与了家里的橡胶种植活动,并且近些年一直都关注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及其社会文化变迁问题,所以对橡胶种植及其相关活动也较为熟悉。这些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文化、亲友关系等都使笔者能够较快地融入村民们的生活中,能够较为高效地开展田野调查,掌握需要的调查材料,同时能够“从土著观念出发”[5]来看待研究问题。然而,与所有“家乡人类学”研究者一样,笔者也面临如何“化熟为生”的问题。要做到“化熟为生”,就必须按照民族学的理论范式来理解笔者熟悉的哈尼/阿卡人的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橡胶经济。如库恩所言:“范式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6]只有在民族学学科公认的认知模式或模型这类范式中,我们才能进行有关哈尼/阿卡人社会文化的民族学讨论。具体而言就是,笔者只有将自己所熟悉的哈尼/阿卡人的日常生活这些微观世界置于民族学有关社会结构、历史文化、生计方式等理论范式中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和反思,并且将那些与橡胶种植业发展相关的哈尼/阿卡人的生活世界置于民族、国家及其互动关系等框架中进行观察和思考,笔者想努力达到的“化熟为生”的目的庶几可以达到。

另一方面是“化生为熟”。回到“家乡”的民族志研究也会面临许多陌生的境况。造成这种陌生的境况的主要原因有:一个是笔者在不断成长,另一个是家乡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2004年,笔者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大学,至今已有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间,笔者的生活经历和求学经历使得笔者的学识有了较大的增长,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让笔者对家乡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的理解也有了较大的不同。同时,笔者的家乡正在发生着较为剧烈的变化,特别是橡胶种植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于是,在哈尼/阿卡人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社会结构在逐渐裂变,部分传统的文化事项在消失,而一些新的社会现象、社会矛盾冲突、文化冲突等开始出现,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外求学期间,笔者也经常回到家乡,却很难“跟上”家乡社会快速的变化发展的步伐,对家乡的一些新变化和新现实是相对陌生的,特别是对于村民们的一些新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感到更为陌生。笔者需要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关于家乡的“地方性知识”和专业知识来重新熟悉和理解陌生的新现实。另外,笔者必须经过“化生为熟”的过程尽快熟悉和消化那些与研究对象和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然后把那些新的、“陌生的”调查资料纳入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比较分析法

在田野调查和论文写作分析过程中,还要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比较中、老、缅三国政府在边境地区橡胶种植过程中的作用、目的,比较三国的哈尼/阿卡人参与跨境橡胶种植的动因、形式、特点、地位等;其次,比较橡胶种植对中、老、缅三国哈尼/阿卡人社会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的应对策略;最后,比较中、老、缅三国的哈尼/阿卡人融入国家体系的不同策略。通过比较分析来理解民族国家对民族及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与意义、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边境与国家的关系以及边缘与中心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国家的本质。

(三)文献研究法

论文的写作建立在研究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为此进行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是对民族国家的相关理论、边境与边疆、“中心—边缘”、跨境橡胶种植、社会文化变迁、哈尼/阿卡人社会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