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橡胶种植已经成为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地区重要的生计方式和经济来源之一。橡胶种植业的发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橡胶工业原料需求的同时,也起到了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替代罂粟种植从而铲除毒品生产原料等作用,但也带来生态环境破坏、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等现实问题。橡胶种植及其相关问题已经成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地区的社会文化研究不可回避的事实。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国家的帮助,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西双版纳地区就尝试种植了天然橡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突破西方世界的经济封锁,中国政府举全国之力发展天然橡胶种植业,将天然橡胶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来生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民族经济,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少数民族种植橡胶,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哈尼族、布朗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群体开始种植橡胶。哈尼族逐渐以橡胶种植来替代长期以来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其经济社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文化变迁。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了阻止毒品从边境地区进入国内,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和边境各民族的利益以及国家安全,到老挝北部和缅甸东北部这些与中国接壤并且种植罂粟生产毒品的地区开展“替代种植”项目成为中国对毒品进行“截源堵流”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措施。恰好,彼时的缅甸和老挝政府都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的禁毒压力,与中国合作开展“替代种植”项目成为消灭毒品原料罂粟从而消灭毒品生产的重要选择。这样,橡胶同甘蔗、茶叶、水稻等作物一起成为毒品原料罂粟的替代物而被广泛推广。在此过程中,缅甸和老挝的山地民族阿卡人(族)也逐步尝试种植橡胶。特别是那些生活在中缅、中老边境线一带的缅甸和老挝的阿卡人,凭借他们与中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阿卡人支系)具有相同的语言、相似的历史文化等条件,或与中国的哈尼族开展跨境合作种植橡胶,或向中国的哈尼族学习技术知识种植橡胶。橡胶种植逐渐替代原来的罂粟种植成为该地区阿卡人的主要生计方式和经济来源,促进了阿卡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剧烈的社会文化变迁。
无论是中国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还是老挝和缅甸的阿卡人,都是在国家力量的引导下种植橡胶的。当然,市场经济的刺激和民族认同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橡胶种植过程中,哈尼/阿卡人[1]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条件,利用哈尼/阿卡人作为一个想象的民族共同体[2]所共有的语言、文化、社会结构等要素为开展跨境合作种植橡胶、学习橡胶种植技术和知识等提供便利条件。当然,为了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和民族经济发展,三个国家都鼓励跨境民族哈尼/阿卡人发挥自身的地理和民族文化优势,开展跨境合作种植橡胶的活动,或者相互学习橡胶种植技术和知识来促进橡胶种植业的发展。橡胶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哈尼/阿卡人村寨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使其面临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带来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根据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路径和自身的特点采取了差异性的应对策略。这些过程都是生活在不同国家的边境地区的哈尼/阿卡人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也是他们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的拓展过程。对共同体的想象并不是捏造、臆想或虚构,而是一种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方式与理解方式。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的拓展则是一个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和理解深化的过程。
本书通过对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活动以及围绕橡胶种植活动发生的经济社会交往活动和社会文化变迁等问题进行人类学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的国家对于哈尼/阿卡人的橡胶种植的不同作用和影响,产生的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的应对策略和文化适应方式,在比较分析哈尼/阿卡人在橡胶种植过程中如何拓展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以及融入国家的地方性实践,进而探讨国家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理解边境与国家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国家的本质。这种从边境理解国家或者从边缘审视中心的方式对于我们理解边境、民族和国家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