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写作是后天训练的技能
正因为写作不是演化的产物,也不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的,因此,写作技能需要后天训练出来。因为多产的研究者也没有特殊的技能或者特别的特质,他们只是花更多的时间写,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去写(Silvia,2007)。因此,要想成为多产的研究者,没有其他的途径可寻,唯一能做的就是:写、写、写!这一途径,对于中文论文如此,对于英文论文也是如此。
一 写作行为塑造
笔者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时期的老师侯杰泰教授不仅在统计学,例如在结构方程模型科研和教学方面让我们受益匪浅,而且在论文写作方面也指引和点拨过我们。他与邱炳武、常建芳合著的《心理与教育论文写作:方法、规则与实践技巧》(2013)一书广受业界好评,现在已经出版第二版。他曾在分享他的写作经验时说,他因为当时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行政事务繁多,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每当有几分钟的空余时间,他就会抓紧写作。也许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会有疑问,从坐下来开始正式写作之前,可能还需要花上几分钟回忆之前写的内容,也许定定神都要花上数分钟时间,侯老师是如何办到的呢?也许就是因为侯老师已经形成了写作习惯,所以一旦他坐在电脑前,就条件反射般地立马激活写作心理(mindset)。虽然,笔者做不到像侯老师那样的争分夺秒,但是,在写这本书时,的确,只要有五分钟的空余时间,就不会去刷手机微信,而是打开笔记本电脑,撰写本书。本书中有数百个句子,似乎都是在那些五分钟里酝酿出来的。
写作行为塑造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我们需要分配时间去写论文。例如,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写论文,或者固定一天要写多少时间的论文。日程、时间安排是高产的秘诀(Silvia,2007)。我们既然能非常守时地去看美剧、看NBA、去逛某“宝”某“东”,那么一定也能分配出时间来写论文。在写论文之前,不去查看邮件,不去打电话,不去浏览网页,不去玩游戏,就是定下心来写。等完成当日的写作计划或者任务之后,再去查看邮件,去打电话,去浏览网页,去玩游戏,把它们当作完成写作之后的奖励。我们写作行为的形成不也是华生(John Watson)和他的行为主义者们所推崇的行为塑造策略所引发的吗?
二 写作思维塑造
不管是中文论文还是英文论文写作,都是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性表达的一个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自我塑造良好的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在欧美高校,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在大学的通识教育(又称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中,都会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最近,复旦大学本科生院也正在筹划这样一门以论文写作为主题的核心通识课程。笔者有幸参与了该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讨论。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从中考、高考中脱颖而出的大学生们,他们所受的写作训练,实际上都是文学写作思维,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科学学术论文的基本思维。
所以,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是因为,无论大学生在哪个学科或者哪个专业学习,论文写作都可以引导并规范其思维方式。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在进行深入专业学习之前或者期间,就能够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表达。而这种训练将不仅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利完成论文作业的工具,或者说是其更长远的未来职业中的有效工具,而且从通识教育的本质出发,还将是其认识世界、思考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因为论文写作传授的不是文学撰写,而是科学论证(吴微,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