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国魏晋南北朝

蜀汉政权

三国时期政权名称。蜀汉(221~263),三国之一。蜀章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政权共历二帝,先后43年。蜀汉政权以成都为都城,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建兴六年(228)至建兴十二年(234),蜀汉丞相诸葛亮对魏发动了五次进攻,虽颇有战果,但都以各种原因功败垂成,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目标。蜀汉国建立后在蜀地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手工业和商业也有较大发展,蜀锦的生产,使得该商品在本行业非常出名,从而使得当时的成都成为全国丝绸生产中心。蜀汉景耀六年(263),魏军兵临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撖,蜀汉国灭亡。

成汉政权

古代政权名称。成汉政权(304~347),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十六国”之一。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元康六年(公元296),流民领袖、略阳氐族首领李特率民入蜀。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东晋永宁元年(301)在绵竹聚众起义。东晋太安二年(303),李特称大将军,同年丧生沙场。其子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东晋永兴元年(304),李雄自称成都王。永兴三年(306),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改元晏平。玉恒四年(338),李寿废李期自立,改国号为汉。故史称李氏所建政权为“成汉”。东晋永和三年(347),权臣桓温率军攻占成都,两年后残余力量也被东晋消灭。成汉政权先后历七主,立国共45年。

九陇县

古行政区划名。北周属九陇郡。文帝仁寿初,废郡,于县置濛州。以九陇县城东(今彭县天彭镇东三里大缺口)为濛州治。九陇县治今彭县天彭镇西古城。唐武德三年(620)设置彭州,属县治所在地。清代属南方绣城里。九陇县属古蜀定居立业之地,与三星堆、金沙一脉同源。

火井县

古行政区划名。北周置。今邛崃县西火井公社(又名高场)。《博物志》载:东汉时期,“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人以家火即灭,迄今不复燃也”。南北朝时期的北周(557~581)始建火井古镇。隋大业十二年(616)设置火井县,著名天象学家袁天罡出任首任县令,该地有689年的置县史,是一座具有近15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火井县是邛崃西路最大的商贸中心,历来商贾繁荣,人杰地灵,也是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的故乡。现存有天罡祠、崇嘏塔、状元桥等名胜古迹供后人瞻仰至今。该地也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

邛州

古行政区划名。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置邛州,治依政县(四川邛崃市牟礼镇永丰村)。西魏废帝二年(553),蜀地入西魏,邛州仍辖蒲阳、临邛、蒲原、蒙山四郡。隋开皇三年(583),撤销邛州所辖四郡,邛州名称不变,仍治依政县,下辖依政、临邛(四川邛崃市临邛镇)、蒲江(四川蒲江县鹤山镇)、临溪(四川蒲江县西崃乡)四县。大业三年(607),改邛州为临邛郡。元朝建立后,邛州先后辖临邛、依政、安仁、大邑、蒲江、火井六县,归嘉定府路管辖。明洪武四年(1371)归四川布政司管辖。清嘉庆元年(1796)起,归建昌道管辖(后建昌道改为上川南道,或统称建昌上川南道),仍辖蒲江、大邑两县。1913年废邛州。

汉原郡(崇庆县)

古行政区划名。汉原郡,十六国成汉玉衡二年(312)李雄分蜀郡置。东晋时,又称晋原郡,东晋永和三年(347)灭成汉,改江原郡置,治江原县(今崇州市西北)。南朝宋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崇州、大邑、邓峡、芦山、天全等市县地。属益州。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改为崇庆州。1913年,民国政府废除清朝设置的府、州、厅。崇庆州因此而改为崇庆县,先后隶川西道、西川道、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崇庆县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后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管辖。1983年7月,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崇庆县划归成都市管辖。1994年,撤县设立崇州市。

齐通左郡

古代行政建置机构名。从东晋时期起,在成都地区设立了众多安置流民和少数民族的侨郡和獠郡。“獠郡”又称“左郡”,是专门为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安置而设立的机构与行政区,大部分围绕在成都周边,如齐通左郡(今四川眉山境),领县四,户1613,口4226,寄治成都。这样的行政设置,具有一定的特殊历史时期特征,也促进了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各项交流,客观上促进了成都地区在该时期的发展与社会稳定。

灵石县

古行政区划名。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505),分武阳县地置灵石县(今四川彭山县境)。大同十年(544),改灵石县为犍为县(一说为江阳县),属江阳郡。唐先天元年(712),改名彭山县,属眉州。眉州属剑南道西川节度使。元代,彭山县仍属眉州,眉州属成都路。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彭山县并入眉县,直隶属四川布政使司。清康熙元年(1662),彭山县并入眉州。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彭山县先后隶属上川南道、建昌道、第四行政督察区。2000年12月眉山撤地改市,彭山县划归眉山市管辖。

金渊县

古行政区划名。郡治。西魏平蜀后,与郡同置。今金堂县东南同兴公社(旧名同兴场)。金堂古为梁州境域;商、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后属秦国蜀郡。唐朝末至五代时期,金水县与金堂县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版图。金水县隶属简州,金堂县仍属汉州,各县治驻址未变。元至元十三年(1276),怀安军改置怀州,隶属成都路,仍辖金水、金堂二县。明洪武十年(1377)五月,金堂县并入新都县;其后,在明朝、清朝、民国时期,县境版图无大的变化。1949年12月27日金堂县解放。1980年12月1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将金堂县城厢镇、太平二区的1个镇、11个人民公社划归成都市青白江区管辖。

南晋寿郡

古行政区划名。南晋寿郡是在南北朝时期在今彭州境内所设置的一处行政区划地名。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割据,更迭频繁,彭州的建置沿革也变化纷繁。南朝宋国时,于县境内侨置南晋寿郡,属东益州。齐国时又改县名为南晋寿。梁朝仍曰晋寿县,兼置东益州。后周州废,改郡曰九陇郡,又改县为九陇县。隋统一全国后,推行州县二级制,罢九陇郡。

临邛郡

古行政区划名。西魏废帝二年(553)置,治临邛县(四川邛崃市临邛镇),领临邛一县。属邛州。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583)废入邛州。大业三年(607),改邛州为临邛郡,治严道县(经专家初步定为今雅安多营乡一带)。唐武德元年(618),将临邛郡改置雅州。同年,又改为邛州。唐天宝元年(742)又将邛州改为临邛郡,治临邛县,辖依政、临邛、蒲江、临溪、火井、安仁(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大邑七县。

贵平县

古行政区划名。贵平县,古代地名。故治在今四川简阳县西南四十里,唐移治仁寿县界,治所在今四川眉山市仁寿县东北六十里的仁寿县龙马区向家乡境内。西魏恭帝二年(555)置和仁郡,并置贵平、平井(今仁寿县龙马区向家乡境内)、可昙(今天桥乡境内)三县,北周废平井、可昙入贵平县。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废贵平县、籍县为镇,归辖广都县(现成都双流县华阳镇)。南宋乾道六年(1170),复置贵平、籍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贵平、籍县,其地并入仁寿县。

陵州

古地名。西魏置,领郡三。《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为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汉代为犍为郡之武阳县之东境。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今按州城南北二面悬岸斗绝,四面显敝,南临井。州境:东西140里。南北310里。管五县:仁寿、贵平、籍、始建、井研。

温江县

古行政区划名。西魏恭帝二年(555),分郫县南境和江原县东境,置温江县,属益州蜀郡。北周时,温江县属益州总管府蜀郡。隋开皇三年(583),省温江入郫县。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万春县,属益州。至德二载(757),分剑南道为东、西二节度,改蜀郡为成都府,置温江县,属剑南道西川成都府。元建立后,温江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录事司。明初,隶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改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清顺治三年(1646),温江县隶四川省成绵龙茂道成都府。1913年,温江县隶四川省西川道。军阀“防区制”时期,为川军邓锡侯部防地。国民政府入川主政,实行行政督察区制,温江县属四川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治地。2002年4月14日,温江撤县改设为成都市温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