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行政区划
先秦
古蜀国
古代多个政权的统称。蜀地文明自岷江上游兴起,从原始氏族部落开始,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及融合,转型成奴隶制国家。古蜀地区从蜀王蚕丛建立政权开始,先后经历了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等五个政权更替。《蜀王本纪》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后人将这五代蜀王建立的政权称作古蜀国,并将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称为蜀山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但在先秦文献中一直没有关于蜀国历史的详细记载,直到西汉扬雄《蜀王本纪》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才有了关于蜀国历史和传说的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秦军入侵蜀国,占据成都,开明王朝覆亡,蜀国号被废除,蜀地被划入秦国郡县制体系。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石牛道成为秦军粮道,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蚕丛氏
古蜀国地方政权名。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也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蚕丛氏部落是氐族的一支,在西周末与东周初,蜀中蚕丛,以蚕桑兴邦,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建立了蜀国。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辉煌的历史,跨入了农耕时代。传说瞿上城为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在今成都市双流县城南牧马山)。
柏濩氏
古蜀国地方政权名。柏濩是继蚕丛后古蜀国第二代政权。柏濩氏部落为羌族的一支,其领地范围涵盖今彭州、什邡、郫县一带。在历代史籍中,关于蜀王柏濩的记载或传说较少。据考古资料分析,三星堆文化的第一期中,可能有柏濩文化的遗存。也有专家认为“柏濩”源自泊灌,意为该部落人民善于种植。
鱼凫氏
古蜀国地方政权名。鱼凫国是古蜀国继蚕丛、柏濩之后的第三代政权。这时的古蜀王国已经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鱼凫是古蜀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鱼凫时代孕育了温江、郫县、金沙、三星堆等灿烂的古蜀文化,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符号的诞生都与鱼凫王息息相关。
杜宇王朝
古蜀国地方政权名。杜宇为古蜀国国王之一,号曰望帝,主要功绩为教民务农。杜宇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杜宇退而隐居西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鹃鸟为杜鹃。据《华阳国志·蜀志》载,晋巴蜀人务农时首先祭祀杜宇。
开明王朝
古蜀国地方政权名(前666~前316)。杜宇晚年,蜀中大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鳖灵受到蜀中民众拥戴,于公元前666年称开明帝,建立开明王朝。开明王朝治蜀300余年,蜀地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势日渐强盛。后来,末代蜀王逐渐腐化衰落。公元前316年,雄踞于北方的强邻秦国,乘机攻打蜀国,蜀地从此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东益州
古行政区划名。《禹贡》梁州之域,古西戎地也,后为白马氐国。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秦并天下,属蜀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以白马氐置武都郡,今即武都郡之沮县也。晋朝改镇为东益州。废帝二年(553),改东益州为兴州,因武兴郡为名。隋大业二年(606),罢州为顺政郡,武德元年(618)复置兴州。按州城,即古武兴城也。《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兴州,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