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成都,为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是一座时尚与古典并存的城市。2017年,成都被中央政府确立为国家中心城市。同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成都在1007个城市中排名第62位,力盖悉尼等世界知名城市。2018年2月,美国在线平台Elite Daily发布了2018年最炫酷城市的名单,成都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城市。

成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内陆地区的四川盆地,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之所以能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能吸引世界的目光,成为投资的热土,是因为成都的前世今生都是极不平凡的。

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成都城市文明历史长达4500多年,从宝墩古城群到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完整地展现了成都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其文明的辉煌堪与同期中原黄河文明和中亚、西亚文明相媲美。

成都是个有着极强历史延续性和生命力的城市,3000多年来城址从未迁徙,2300多年来城名从未改变。持续不断地发展使成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传统、独特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使成都在人类文明史和世界城市史上占据特殊地位。

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充满神韵的城市;一座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富有鲜明时代个性的城市;一座创新创造、乐观包容的城市;一座优雅时尚、友善公益的城市。成都不仅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的十大古都之一。早在古蜀时期,蚕丛、柏濩(huò)、鱼凫(fú)、杜宇、开明五个古蜀国先后建都成都;秦以后,成都还相继成为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和后蜀五个重要政权的都城。

成都是中国最古老、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大都市之一,数千年来始终保持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和聚集功能。汉代,成都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与洛阳、临淄、邯郸、宛并称为全国“五大都会”,是当时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唯一的工商业大都会,人口已增至76256户,近40万人,成为仅次于都城长安的中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当时中国的丝绸生产中心、漆器生产中心,茶文化发源地,为北方和南方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唐代,成都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区规模较之前更加扩大,其城区分设成都、华阳两县,为当时全国85个望县中建造规模最大的城市,不仅规模巨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而且文化兴盛,是著名的诗歌之都、音乐之都、绘画之都。宋代,成都商贸更加繁荣,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时至近代,成都在全国仍然保持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巨大影响。1911年,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保路运动成为引发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推动了清王朝的覆灭和君主专制帝制的解体。抗日战争爆发后,成都成为全国抗战大后方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以成都为省会的四川省为抗日战争提供了1/3的兵员、1/3的粮食和1/3的财政支持,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奋起直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的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下辖20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面积达1.4万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700余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1.3万亿元,城镇化率超过70%,正在朝着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新时代,成都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2018年9月25日,成都召开“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将举全市之力,用三年时间从文创、旅游、赛事、美食、音乐、会展等多个领域多角度发力,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城市品牌形象,进一步筑牢世界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

成都有着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但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对历史发展规律、特点的认识,也离不开对过去历史的总结和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1]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2]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因为只有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比较客观地了解成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读史以明智,博古以鉴今。回顾过往、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创新发展。天府之国之于华夏大地,既是物质上的富庶,又是文化上的昌盛。“天府之国”涵育千年的“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成都历史,方能彰显历史的镜鉴与济世作用。三年多前,由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牵头,成立了“《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课题组”。课题组站高谋远,组织和整合了成都社科界相关研究力量,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这本《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的编撰与出版。这是一项惠及长远和当代的重大精品文化工程项目,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深入挖掘成都地域文化魅力,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是对2019年底成都解放70周年的隆重献礼。同时,作为2016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成都经济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对策研究”(编号:SC16A002)的阶段性成果,对成都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类。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成都历史文化的发掘、研究、传承与发展,先后有多部关于成都历史文化的著述出版,如《成都通史》(七卷本)、《成都简史》等,受到各界好评,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相关研究成果还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成都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亟须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普及读物,特别需要一部兼具完整性、系统性、资料性、科学性、典藏性、权威性和实用性,并集成都历史文化大成的工具书,由此,由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牵头,多部门参与,启动了这项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

2015年底,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何一民教授向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王苹教授(时任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提出建议,组织力量编纂《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工具书,以满足当前成都社会各界对成都历史文化认知的共同需求。王苹教授敏锐地感觉到编纂该工具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是她和何一民教授迅速召集成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对项目的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充分论证,并于2016年3月向市政协提出编纂出版《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的提案。该提案被成都市政协列为2016年度重点提案,成都市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及相关专委会都对《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的编纂出版给予了肯定性批示和大力支持,该提案也得到了成都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这个项目在各方的努力和关心支持下得以顺利启动、实施和推进。2018年2月,成都发布的《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将编纂出版《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作为是年成都文创计划之一。该项目工程浩大、参与者众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主要领导、中共成都市委党校主要领导、成都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相关领导等也一直对该项目的启动工作和编撰出版工作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心。

《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的编纂,采取了一种新的运作机制与方式,以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成都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成都市历史学会、中共成都市委党校为牵头单位,并由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与成都市历史学会、成都古都学会、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等专业社会团体共同合作,整合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各区(市)县的力量,共同编纂本书。课题组由王苹教授负责牵头,成立了由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各区(市)县社科联的相关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课题组,其构成如下。

主   编 何一民,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苹,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副 主 编 冯婵,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王川,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谭平,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编委会专家 (以姓氏拼音为序

      蒋成,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李勇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

      彭邦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教授

      粟品孝,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教授

      谢元鲁,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尹宏,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学君,《四川省志》原副总编、教授

参加《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编写的人队伍庞大、人员甚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市文广新局等近百名名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各篇的初稿撰写工作。现将各篇初稿具体撰写者分述如下。

第一篇“行政区划”、第二篇“职官沿革”: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雪飞、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研究生吴奕兵。

第三篇“历史事件”: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珍富,研究生易孟、陈飞艳。

第四篇“历史人物”: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副教授王珍富。

第五篇“农工商金融”: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教授董春林,研究生韩露、李雨蔓。

第六篇“水利交通”: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孙艳。

第七篇“城镇村落”: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冯婵,郫都区三道堰街道办陈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杜雷。

第八篇“历史街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冯婵副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生夏晓钒。

第九篇“名胜古迹”: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赵元祥、蔡宇琨,成都市社会科学院柳京廷。

第十篇“民风民俗”: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王川,讲师李天荣,研究生黄程扬、马正辉、张森林、李昊原,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教授谷敏、李洁、赵书。

第十一篇“教育”: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孙艳。

第十二篇“文献典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开军,研究生贾红霞、陈娇娇。

第十三篇“文学”: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冯和一。

第十四篇“书画音乐”: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周翔宇。

第十五篇“宗教文化”: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王川,研究生赵琼、胡继林、谢娣、张森林、刘川、石燕、吴艾坪、朱晓舟。

第十六篇“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市文广新局原调研员王正明。

第十七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市文广新局非遗处处长张擎,工作人员陈加贝、袁霁虹、秦羽、王晓敏、沈子翔、陆德馨、张晶明、王燕梅、王珵珵、穆天钊、袁曼琳、周绪海。

第十八篇“考古学与遗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蒋成、陈剑、邱艳、祝铭、甘雅云、陈凯、金婴、刘梦华、汪香宇、张南金、黄砾苇、吕宁晨、滕逍霄。

第十九篇“考古出土文物精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剑、邱艳、祝铭、甘雅云、陈凯、金婴、刘梦华、汪香宇、张南金、黄砾苇、吕宁晨、滕逍霄。

附录一“大事记”: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王川,研究生贾媛。

附录二“典型方言”: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彭晓。

《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的编纂出版,从擘画立意到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从项目策划立项到大纲设计,从具体条目设置到全稿修改与审定,一稿又一稿、一遍又一遍,主编何一民教授和王苹教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时间。他们除对全书进行策划、组织、协调、统筹、总体把关,还对全书所有条目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和修改,不辞劳苦、加班加点付出巨多,贡献良多。冯婵副研究员作为副主编,做了大量的具体协调工作,对书稿的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川教授、谭平教授、彭邦本教授、粟品孝教授、李勇先副教授、谢元鲁教授、张学君教授、蒋成研究馆员、尹宏研究员等皆为学术大忙人,但他们为了推进成都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研究事业,也不惜分出许多精力来参与提纲的研讨和对部分初稿的审阅,并提出了若干宝贵的建议。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的编纂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成都市所辖各区(市)县社科联、文联、方志办等单位和许多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协助。锦江区社科联、青羊区社科联、金牛区社科联、武侯区社科联、成华区社科联、龙泉驿区社科联、青白江区社科联、新都区社科联、温江区社科联、双流区社科联、郫都区社科联、简阳市社科联、都江堰市社科联、彭州市社科联、邛崃市社科联、崇州市社科联、金堂县社科联、大邑县社科联、蒲江县社科联、新津县社科联、青白江区委党校,以及新冿的朱鸿伟,金堂的孙成君,蒲江的陈学林、王继邦等,都为编纂《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文史资料,但他们不计个人名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其高风亮节实令人钦佩。

《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力图“补史料之遗,匡史书之误,辅史学之证”,充分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使之成为一部集知识性、工具性和可读性的精品之作,为广大读者查阅天府文化和成都历史文化知识提供便利。

这部宏大的工具书得以顺利编纂出版,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多位老师的辛苦付出。由于时间紧迫,学力和水平有限,加之这部涉及内容和学科极为广泛的辞典成自众手,虽经反复审阅修订,仍难免存在分类不尽合理、词条遗漏等诸多疏误,恳请读者鉴谅,还望不吝赐教。

《成都历史文化大辞典》课题组

2018年9月


[1] 《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c_111634406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9月15日。

[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