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五代
西川节度使
古代官职名。西川节度使是唐朝在今四川省西部设立的节度使。至德二载(757)分剑南节度使西部设置。治所在成都府,长期管辖成都府和彭州、汉州、眉州、嘉州、邛州、简州、资州、茂州、黎州、雅州以西各州,相当于今天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和雅砻江以东的地区。唐朝末年王建以此地为根据地建立五代十国之前蜀。西川节度使长期管辖成都府和彭州、汉州、眉州、嘉州、邛州、简州、资州、茂州、黎州、雅州以西各州,相当于今天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和雅砻江以东的地区。
西川监军使
古代官职名。西川监军使,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军事编制制度,后形成并兴盛于隋唐时期,在今四川省成都地区设立的监军使,治所在成都府,长期管辖成都府和彭州、汉州、眉州、嘉州、邛州、简州、资州、茂州、黎州、雅州以西各州,相当于今天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和雅砻江以东的地区。西四川监军使在当时就是中央派遣到“西川”地区的方镇监军,负责督察西川剑南道的军事操练与行政管理,及时向中央政府汇报该地的相关情况,并负责协调中央与地方在行政、军事等各方面的事宜。该官职的设立,有力推动了当时成都地区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交流,也有效管理了该地区的军事事务。
成都尹
古代行政建置的官职名。始于唐代。唐初设立总管府,管理益、绵、陵、遂、资等17州。唐高宗时总管府又改为大都督府,管辖范围增至38郡。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避难成都,至德二载(757),改蜀郡为成都府,并定为南京,作为陪都,其长官被称为成都尹。肃宗上元元年(760),罢南京,但成都府仍保留,成都尹之名一直延续到唐末。
成都知府
古代地方官职名。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州最高长官称“州牧”,以掌一州军民。隋代,州最高长官称“刺史”或太守,唐宋时正式设立与知州平级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北宋时期,对成都知府(益州知州)的选任比较严格,主要体现在注意官员的品级与注意德行、才能和声望的综合考虑。由于成都府不是一般的州府,它是四川地区的首府,是国家在西南地区的大藩府,所以成都知府的权力较一般知府要大得多。元朝废府设路,路一级的地方长官为达鲁花赤,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是达鲁花赤的属官之一。明朝大致恢复宋制,才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成都知府在当时负责成都地区的一切行政事务,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查奸宄,专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安抚司
古代官署机构名称。安抚使是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宋初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元置于四川、湖广少数民族地区,每司有达鲁花赤一人(个别不置)、安抚使一人,下设同知、副使、佥事、经历、知事等官,此外又有加置照磨、镇抚者。明、清沿置安抚使司,设安抚使等官。民国后,安抚使等官仍有存者。
怀口巡检司
古代官署机构名称。巡检司始于五代,盛于两宋,金及西夏也有类似设置。元因宋金遗制,以澎湖巡检司之设,闻名通途,颇为世人所瞩目。在宋元明清巡检司系列中,社区捕盗官属性最为典型,因此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另有京师、沿海、蛮夷地区等较特殊的形态。在元代官署中,巡检司是品职最低的一级,之后明、清两代亦为县级衙门之下的基层组织。怀口位于今四川金堂县境内,当时所设置的怀口巡检司,主要负责整个四川地区的巡检事务。
定边节度使
古代官职名。唐咸通六年(865),南诏占领嶲州。咸通九年(868),唐朝在嶲州、蜀州、雅州、眉州、邛州、嘉州、黎州设立定边节度使。咸通十一年(870),废除定边节度使。唐中和二年(882),眉州设保胜防御使,彭州、蜀州、汉州设立防御使。唐文德元年(888),蜀州、雅州、邛州、黎州设立永平军节度使,彭州、茂州设立威戎节度使。大顺二年(891),废除永平节度使。景福元年(892),彭州归龙剑节度使。乾宁四年(897),合州划归武信节度使。
威戎军
唐代边防军建制名。威戎军有二。一,开元二十六年(738),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置,官兵500人,马50匹。军址在今门源回族自治县金巴台古城。该城原是吐蕃所筑“新城”,杜希望攻拔后,为便与河西节度使所辖之军联络,在此置威戎军。属陇右节度使所辖。安史之乱后,该军废。二,唐置,宋改名延宁,寻废为砦,在今四川汶川县北。唐文德初年,田令孜假置威戎军节度,治彭州,今四川彭州市,领彭、文、龙、扶、茂等州,今四川西川道东部及甘肃渭川道南部之地,乾宁初并于王建。
剑南节度使
古代官职名。剑南节度使,是天宝十节度使之一,治所在益州(今成都)。前身为剑南支度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后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剑南西川节度使。开元七年(719),剑南支度、营田、处置、兵马经略使被升为剑南节度使。主要辖区包括益州、彭州、蜀州、汉州、眉州、绵州、梓州、遂州、邛州、剑州、荣州、陵州、嘉州、普州、资州、巂州、黎州、戎州、维州、茂州、简州、龙州、雅州、泸州、合州等25州和昆明军。相当于今四川省中部。后来辖境有所扩大,增加翼州、当州、柘州、松州、恭州、姚州、悉州、奉州、霸州、保宁都护府,统辖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江南军、澄川军。至德二载(757),剑南节度使被改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增加果州,原所辖梓州、遂州、绵州、阆州、剑州、龙州、普州、陵州、泸州、荣州、资州、简州等12州划归剑南东川节度使。
剑南道采访处置使
古代官职名。采访处置使,使职名。唐贞观元年(627),废除州郡制,改益州等州为剑南道,治所在益州(今成都),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唐开元二十二年(734)置采访处置使,分15道,监察各州、县官吏,京城长安、陪都洛阳以御史中丞领使职,其余各地择贤良刺史领使职,职权甚重,可罢免州刺史,除变革旧制须先报可,其余皆得自行处理,先行后奏。剑南道采访处置使为15处置使之一。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改为剑南道采访处置使为剑南道观察处置使。
益州大都督府
古代官署机构名称。益州都督府为唐都督府之一。武德元年(618)于益州置总管府,武德三年,罢总管府,置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罢行台,置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10州,并督嶲、南宁、会3州。贞观十年(636),益州都督府督益、绵、简、嘉、陵、雅、眉、邛八州并茂、嶲两州。龙朔二年(662),升为大都督府,督剑南38郡,辖境相当今四川省茂县、江油市以南,沱江以西,大雪山以东和云南北半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