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普的日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环境。消费文化与相应发达的大众传媒体系、商业绘画、包装设计、插图画、招贴海报等丰富的商业图像构成了美术馆之外的日常视觉审美世界,这些为普通人所熟悉和使用的媒介形象被一位立志成为插画家的年轻人搬上了艺术舞台。以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们敏锐地捕捉战后的社会氛围,将可口可乐、好莱坞电影、阔绰汽车所象征的美国形象展示在了美术馆的墙上。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令人不解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变成了充满洗衣粉盒子、汤罐头、美钞与金发美人的图景。(图1-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出现在了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沃霍尔的作品运用了丝网印刷的方式,使得绘画媒介的属性也发生了彻底转变,艺术作品不再是艺术家描绘的,而是利用大批量复制的手段来“生产”的。另一位重要的英国波普艺术艺术家劳申伯格(Rauschenberg)则在绘画作品中“使用”了自己日常生活的物品,街道指示牌、车牌、明信片、单据、信号灯、雨伞等日常生活中每日可见的物品以实物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中,登月宇航员、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总统等人们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的人物以及事件也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大众熟悉的形象以印刷式的重叠、套色方式表现出来。(图1-7)两位波普艺术家都试图将艺术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现实重新进行融合,这样的创作方式更像是对周遭世界的一种“反映”。

图1-6 安迪·沃霍尔《32罐金宝汤罐头》1962

图1-7 劳申伯格《土耳其宫女》1955—1956
从精英式自我内观转向更多面向民众、面向日常现实的创作态度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反思在艺术创作方面的体现之一。后现代社会的景观多元而复杂,后工业化的生产带给西方世界“过剩”的物质选择,仿佛大型超市货架上陈列的上千种商品,这景象恰好也是这个时代的隐喻。而艺术家们与半个世纪前的前辈们不同,他们走出了战争的阴影,目光由向内退缩转向了对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世界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