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育三十年(1978—200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演进

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50年建校至“文化大革命”学校停办

建校伊始,学校即开始招收研究生,但与全国一样未实行学位制度。1950年4月,学校已招收研究生140名。为尽快满足国家对大批高校教师的需要,学校根据中央确定的方针,从1950年底开始在校内抽调政治、专业水平较高的干部和学生220人,并吸收全国各大专院校进步教授、讲师、助教100余人作为研究生,制定了苏联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教育计划,在各教研室领导下进行系统学习和培养,并由研究部负责组织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等工作。

1951年2月3日,《人民日报》以《中国人民大学是怎样培养研究生的》为题,对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做了专题报道,以推动和引导全国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文中谈道:“研究生的学习期限,根据目前的需要,暂定为两年。部分校外研究人员由于特殊的原因,学习期限缩短为一年,学习期满后,仍回到各地大学院校工作。”“人民大学的研究生,由于很多均已经受过高等教育,有的并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因而对他们进行教育,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掌握与精通某一门科学知识技能,因此,课程的特点是比较集中与精练的。第一年必修科目为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俄文和一门有关业务的一般理论科目;第二年为专门业务学习,具体科目随各教研室的不同业务而定,一般是二门至四门。为了真正造就专业的人才,除了业务必修科目之外,其他选修科目对于每一个研究生说来,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根据他们的专业来决定课程的轻重、多寡与先后次序。这样既有可能精通自己的专业,又照顾了本专业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引导研究生随时注意中国的实际(特别是‘习明纳尔’[1]的学习),这样既能结合实际,又能充实和巩固理论的学习。”1951年6月,学校为第一届毕业研究生256人举行了毕业典礼。

1951年7月,学校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决定,按国家计划招收和培养研究生。1952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指示,为培养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师资,学校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班,学员与研究生待遇相同,学制一年或两年。同时,还成立研究生班,招收各专业研究生,学制从两年改为三年。1953年5月,学校决定设立教师研究班,招考研究生,为大专院校培养师资,学制两年或三年。

为了继续提高研究生的质量,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要求,学校于1953年开始采用苏联培养研究生的办法,按苏联研究生学制,招收导师制副博士研究生。根据要求,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既能承担教学工作,又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干部。他们学习的期限一般为四年,在这期间除所学哲学、俄文为共同课外,其他主要是专业课。学习专业课的方法是在科学指导员(导师)的指导下,主要依靠研究生自己独立钻研。研究生还要从事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为他们配备的导师是双导师,一位是苏联专家(1957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苏联专家陆续撤走,就由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人担任校外导师),另一位是本校有名望的教师。随着国家对教师科学研究水平要求的日益提高,以后学校逐步把这种培养方法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法。学校先后共招收1953年、1954年和1956年三届导师制副博士研究生,因1958年国内反资产阶级法权,没有颁发学位证书。

1954年7月,学校一、二、三年制的政治理论和其他专业(包括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共有1158人先后毕业。其中除部分留校外,有767人先后在全国210所高等学校担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和有关专业的主讲教师以及教研室的正、副主任。到1955年9月,在校研究生已达1219人(其中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844人)。

自1950年至1966年,学校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在哲学、经济学、法学和文学等学科领域招收和培养了大量的研究生班研究生、导师制研究生,共为国家输送毕业研究生5095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使学校在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并为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师资。1963年,吴玉章校长提出:“要为培养更多的研究生创造条件,条件成熟时增设研究院”。 

学校在20世纪50—60年代培养研究生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在学习上,抓基础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重视写论文能力等基本功训练,培养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精神;在生活上,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为日后担任高校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因全国研究生停招和学校停办而中断。

二、1978年至1984年

从1978年学校复校至1984年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大学试办研究生院这段时期,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得以迅速恢复。

1978年,教育部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提出:“中国人民大学招生规模暂定一万一千人,其中……研究生学制三年,二千五百人”。同年,学校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首批恢复研究生招生的学校之一。当年招收研究生108人,招生的14个专业分别为:哲学、自然辩证法、数理逻辑、中国历史、清史、新闻、经济学说史、国民经济计划、财政金融、商业经济、工业管理、基本建设经济、农业经济管理和经济信息处理自动化。同年10月12日,学校领导亲切会见了复校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成仿吾校长、郭影秋副校长分别讲话,勉励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大学的好校风、好学风、好作风,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979年,学校共有15个系、20个专业面向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招收研究生新生,共140名。

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中国建立了学位制度,学校获准成为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之一。1981年3月,为了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大部分教授、副教授走上教学第一线,为研究生讲课,指导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开出的新课显著增多。同年10月17日,学校举行复校后第一届(198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毕业研究生共104名,其中郭湛、王永云、唐合俭、黄昭仪、李德顺、刘大椿、余炳辉、李辉、鲁品越、何立松、薛雨川、沈柏年、余炳群、康维和、何云科、张敢明、朱耀明、孔祥云、顾宝炎、孙奚、牛根颖、高宏德、王以华、周连庆、许小年、马月才、耿吉弟、薛恒新、李宝山、李玉琴、董全海、任定方、袁瑾堡、陈兴祖、苗复春、卜妙金、纪宝成、郭文轩、侯铁珊、韩庆发、郑洪庆、曾国祥、皮声浩、张保林、刘起运、陈德尊、江筱薇、朱德林、袁振宇、景学成、王隆昌、朱毅峰、王加春、方美琪、李振业、郑允年、张汝元、唐筱强、陈禹、盛定宇、关亚骥、陈必陶、刘奇志、吴民伟、黄建铭、吴鸥奇、王珊、何敏之、邝孔武、许力群、邝桃生、陈汉玉、吴光、王敏典、马自树、毛佩琦、党德信、叶凤美、高王凌、杨东梁、吴建雍、张羽新、孔祥吉、赵云田、吴廷嘉、林良旗、贾培信、谷长岭、冯迈、童兵、郑保卫、俞家庆、张涛共93人,在1982年4月29日召开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上被授予硕士学位。

1983年12月,学校首次录取李德顺、卢冀宁、宋志明、曹远征、赵涛(女)5名博士研究生(其中包括一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中,李德顺、卢冀宁在萧前教授指导下攻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专业博士学位;宋志明在石峻教授指导下攻读中国哲学史专业博士学位;曹远征、赵涛在吴大琨教授指导下攻读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10月至12月,这5位博士研究生先后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其中李德顺是学校第一位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博士研究生,他的28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价值、真理、自由——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论》经十余位专家评议,被认为是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重要学术成果。

1983年,加拿大开发总署与我国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博士生,加方资助中国大学,开始时资助对象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两所高校。其中的大学管理教育项目(统称CIDA项目),学校方面由李震中副校长负责,加方与中国人民大学对口的学校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84年,学校开始派出进修教师和MBA,以后又联合培养MBA和博士生。项目于2003年终止。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至1984年1月,学校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达到18个,博士研究生导师22人;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51个,硕士研究生导师340人。这期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52名研究生。1984年1月,在校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共850人。

1978年至1984年,学校在招收、培养研究生的规模迅速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建立新的、更大规模的培养研究生的教育领导机构的各种条件渐已成熟。1984年8月,经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成立(由副校长黄达兼任院长),学校也成为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高等学校之一。研究生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形成了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相配套的学位体系。

三、1985年至1999年

1985年以后,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得以蓬勃发展。学校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管理科学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比较集中的综合优势,使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大踏步地前进。

1985年,中国教育部与美国福特基金会达成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项目,并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项目执行机构,由黄达教授担任中美经济学教育交流委员会主席。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交流项目共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10期(每期为期一年)侧重理论经济学的培训班(统称为“福特班”),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方面共有417名优秀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福特班”从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高校聘请了60多位优秀的经济学家来华授课,使用当时北美经济学最新的教材,系统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推动学校经济学学科的建设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为中外经济学学者之间的交流,开辟了一条重要渠道。

1986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我国第一批有权自行审批硕士点的高校之一。1988年,学校的博士点中,有14个学科点被评选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之以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

1990年7月14日,学校举行授予博士学位典礼,副校长郑杭生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学博士学位证书授予联邦德国留学生达素彬,这是学校首次授予来华留学生博士学位,达素彬也是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年1月26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李德顺、郭湛、冯禹、王永昌、夏卫东、洪银兴、魏杰、金碚、赵涛、黄泰岩、刘书林、吴景平、沈秉熙、王松奇、刘起运、袁卫、赵秉志、王利明、童兵、喻国明、叶卫平、周振华、翟振武、黄爱萍等24名博士和陈波、刘大椿、马凯、李强、牛继升、王顺生、黄卫平、李宝山、魏长霖、苗复春、纪宝成、郭国庆、荆新、许光建、夏宗勇、王珊、陈禹、何家弘、冯惠玲、党德信、杨东梁、张建明等22名硕士,受到学校表彰。其中受国家表彰的有:夏卫东、刘大椿、洪银兴、黄泰岩、马凯、魏长霖、苗复春、赵秉志、王利明、童兵、杨东梁。在表彰大会上,洪银兴介绍了全国表彰大会的情况,博士、硕士代表童兵、刘大椿,导师代表卫兴华在会上发言。

199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自行审批增列博士生指导教师试点的14所高校之一。

1992年5月,工业经济系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邹刚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成为学校第一位通过中外联合培养途径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

1993年10月,在职攻读工业经济硕士学位的王玉英、乔世鼎顺利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这是学校首次向社会在职人员按国际通行方式授予硕士学位。

在此期间,研究生在校学习的质量不断提高,每年都有在学研究生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仅据有据可查的数据统计,1990年至1993年期间,获得北京市及学校颁发的各种奖励的研究生就达到662人。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社会上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1994年10月,国家教育委员会致函祝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学校召开庆祝研究生院建院10周年暨研究生导师经验交流会,表彰了卫兴华、王庆成、王克华、王作富、马健行、邓志刚、冯特君、关怀、许文惠、许启贤、庄翠玲、汪永祥、李占祥、杨文士、杨云若、杨树珍、邵以智、陈传才、周诚、周叔俊、陆国泰、罗舜泉、胡乃武、胡文龙、彦奇、赵中孚、赵总宽、钟契夫、查瑞传、高放、高成兴、高铭暄、袁寿庄、诸鸿、黄天授、黄孟藩、郭国庆、顾学顺、阎金锷、陶湘、曹喜琛、蓝鸿文、蔡钟祥、戴逸、魏杰、魏权龄等46名优秀研究生导师。卫兴华、许征帆、高铭暄介绍了自己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经验。会后,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题词: “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学校原校长袁宝华题词:“继往开来,再创佳绩”。

1995年9月,学校对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评审办法进行全面改革,明确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不是教授中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而是按照培养指导任务而确定的工作岗位,并逐步实行由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审定博士生招生计划和遴选博士生导师。

1996年1月,国家教委发出通知,批准学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使学校研究生院成为全国首批正式建院的11所研究生院之一。

199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为学校研究生院题词:“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为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做贡献”。

1999年11月25日,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举行表彰大会,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获得“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据统计,从1986年至1999年14年间,学校共毕业硕士研究生4889人,博士研究生956人,研究生班研究生897人。

由于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实际需要进行的改革,学校生源渠道逐步拓宽,生源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据统计,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考生人数,由1978年的468人,发展到1988年的3874人,增加了近八倍。自1984年起,每年报考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人数始终居于全国高校前几位,形成了保证学校研究生遴选质量的客观基础。

在此期间,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为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培养管理秩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努力创造条件。(1)试行和完善学分制。为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竞争意识,自1985级硕士生入学起,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为保证学分制的实施,研究生院又对硕士生课程的结构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对原有的公共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组合,规定全校性选修课程必须保证及时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大学本科层次的课程。(2)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培养管理运行机制。为完善学分制,学校逐步配套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培养管理制度,保证了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3)抓好学科建设,带动教学改革,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学校把学科建设放在首位,鼓励研究生刻苦攀登、努力接近学科前沿。为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注重做好指导教师工作,以抓好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术梯队建设。

在不断改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规定,学校积极实施和完善学位工作制度,逐步形成完整的学位工作体制,先后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草案)》、《中国人民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暂行办法》和《研究生院〈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的编写格式(草案)〉》等管理规章,探索了学位质量评估等管理办法,并把对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水平的测定、检查工作,贯穿于学位授予工作的全过程。

多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始终贯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师出高徒”的方针,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生教学体系、管理制度和相对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并将全体研究生的管理纳入自动化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提供了完善的咨询、服务、分析系统,为及时了解全体研究生教育概况提供了保证。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分别设置了专家、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评估的实施与操作过程,从而使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走上更加科学化的道路。

四、2000年至2008年

具体内容见第二节。


注释

[1] 习明纳尔(seminar),指大学里在教师指导下定期进行讨论的研究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