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八):明帝国与倭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龙凤诏书

郭氏一党到达和州之后,濠州的同伙孙德崖等人也为了食粮尾随而至。

郭子兴与孙氏积怨已久,一怒之下将孙抓了起来,而孙的手下又抓了朱元璋作为报复。因此,郭子兴只能含泪放走孙氏,换回了朱元璋。但是他愤懑难解,此后不久就去世了。

正当众人为继承权争夺得不可开交之际,他们收到了当时刚刚成立的亳都龙凤朝廷的传唤命令,龙凤朝廷这样做大概是为了了解事情缘由吧。结果是根据宋国皇帝的敕令,郭子兴之子郭天叙被任命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被任命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被任命为左副元帅。

在此之前他们都被看作是杂牌军,如今却从势如旭日东升的红巾军总部获得了正式的承认。尤其是朱元璋,他被指定为序列当中的第三位,首次对内对外都获得了名分。这件事情必须要大书特书。由此他与龙凤朝廷之间建立了切也切不断的关系,在此之后他用起了“宋国”“龙凤”的年号,旗帜和战衣也都染成了制式的红色。

但是在明朝官撰的史书中却记载,太祖完全未理睬小明王的任命,当时他说:“大丈夫怎能立人之下风?”真是威风凛凛,然而这却是彻头彻尾的伪造,反观之,这里透露着一股欲盖弥彰的味道(基础史料《太祖实录》和其他的记录都刻意隐瞒了太祖与红巾军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不靠谱的郭子兴,直到死前,若稍不中意,随时都可以收回朱元璋的兵权。从人情道理上讲,他也没有充“大丈夫”的底气。对于那个时候的一纸任命,朱元璋是发自肺腑地感到喜悦,这点可以从他后日的举动看出来——朱元璋一直对小明王韩林儿执以臣礼,直至最后。

朱元璋使用龙凤年号

生性正直的朱元璋之所以抱着改变社会的志向加入弥勒教团,大概是发现了教团广受被压迫民众的支持吧。同时“复宋”这面旗帜也反映了天下的舆论所向——打倒蒙古人,汉人重夺政权。朱元璋侍奉小明王,由始至终守卫着这面旗帜,才最终掌握了天下,这便是个中奥秘。只会挥舞拳头是无法取得天下的,必须要有顺应民心的口号和行动。朱元璋在和州拜领的小明王敕书认定他为弥勒佛所选定的旗手,这件事情终其一生都在他心中留有深刻的烙印,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朱元璋离开濠州南下的时候确实是为了食粮。但可以想见,接到这份任命书之后,他重返初志,决心以改变世道为毕生事业。他从和州出发,横渡长江,登上对岸土地后,便将所有船只的缆绳统统切断,让船只流走,彻底切断了回头路。这是因为他担心,饥肠辘辘的军队一旦在这里获得了充足的粮草,就有可能掉头跑回去。

后来朱元璋回忆当时的心境时说:“我在动乱初起时就站了出来,当时只为了乡土自卫。但渡江之后,看群雄的所作所为,他们只是一个劲地让老百姓受苦。群雄当中,尤以张士诚和陈友谅为最。士诚仗着财富,友谅夸耀强力,而我自己什么可仰仗的都没有,唯有不嗜杀人、信义为本、厉行节俭此三样而已。”事实上,他也忠实地坚守了这些信念。

维持严正的军规,犯法者毫无例外一律处罚,这就是他的信条。

不过,朱元璋所说的只是一些众人皆知的道德。而这要变成有政治号召力的口号,还得有别的原因。关于这一点他什么也没提。当时心满意足的皇帝,已经不想再触及这些了吧。其实相对于张之富和陈之武,他自己仰仗的东西是红巾军的使命、源自弥勒信仰的重整人世的事业心,是复活宋的任务。以这些为根基,才在实践中产生了不杀人、不抢掠、行节俭、守信义等各条规范。这些全都是白莲教或是明教所标榜的戒律。事实上,朱元璋是一个忠实的使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