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士诚的功与过
苏州是由财富积聚而成的市民之都,厌恶杀伐和强迫,热爱其引以为傲的自由和享乐。另外,就像丝绸和美人所象征的那样,这是一座具有柔和气质和纤细美感的城市。胸襟宽广的张士诚来当苏州的统治者简直是天作之合,而他事实上也相当受崇敬。
传闻在这一时期的嘉兴流行着这样的民谣:“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张”指张士诚,“杨”指的就是那个苗军统帅杨完者。张军进攻嘉兴的时候被苗军击退了,但苗军在嘉兴胡作非为,暴行罄竹难书,因此才诞生了这首民谣。即使在战乱中死去也不怨恨张士诚——这里反映出庶民的支持。而且,并不仅仅是庶民支持他。
张士诚喜爱文人学者,对他们十分优待。他甫入苏州,便设立了翰林学士之制,开设了弘文馆。特别是在他降元之后,文人官僚更是公然地出入他的居所。达识帖睦迩在杭州的秘书——享有文人书法家美称的周伯琦受官命来到苏州后,张士诚赐予他宅邸加以厚待,从此周伯琦日夜与苏州的文人和风流之士欢聚,不觉忘返,一待就待了十余年。
此外还有风流政客饶介(江西临川人,号华盖山樵,此时官任咨议参军事),也是受官命往苏州任职,从而加入了张氏的幕府。在他门下诞生了当世首屈一指的诗人高启和杨基等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徐贲、张羽,其中高启名声最大,而四人均死于非命),在诗坛大放异彩。这些人在此后都被明太祖杀掉了,但不管怎么说,曾有众多文人墨客齐聚在苏州这座城市。
当然,其中多是些奔着张士诚的财力而来的俗流文士,但就算如此,那也是因为张士诚镇守的苏州是个舒适的去处。
文人杨维桢拒绝了出仕的邀请,但对张士诚抱有好感,他曾这样称赞张的长处:“士诚善听人言,持身非常谨慎,他的军队也不好杀戮。”②
但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

高启像
他的大气让其无条件地信任人,不疑受降之人,也不咎败战之将。明太祖是这么评价他的:“我对件件事情都绷紧了神经,绝不容忍违法乱纪,可即使这样还会被人骗。而士诚长年深居宫闱,大门也不迈出一步,又不理政事,还不被人骗就太奇怪了。”③
他所率领的运盐工如今都成了国家的元勋和高官。榨油的、做面条的、拉车的成了博士,剃头的成了待诏,下人、奴仆成了次官,代笔人成了大臣,简直宛如一个暴发户的天下。
尤其是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愚蠢而遭人嗤笑。他在豪华的大宅里藏了一百多位侍妾,命令她们学跳天魔之舞。据说他家在池塘里采莲用的小舟是用沉檀制作的,一晚的宴会就要耗费一千石米。
正所谓上行下效,他的部将们也是一个作风,将妓女带至战场寻欢作乐,沉迷于歌舞和赌博不能自拔。
就凭这些在战场上是不可能取胜的。张士诚究竟也不过是一介商人,而不是征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