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管理实战宝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策略

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定义明确之后,我们需要转入到对另一个概念的叙述,那就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和策略。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长期的生存,以企业内外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的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它必须包括整个企业内知识获取、共享与利用目标、活动计划、资源分配、支持活动规划和相关的评测体系,并确定相关人员的责任。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内容,陈锐在《公司知识管理》中进行过论述。他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公司知识管理的目标、原则和总体态度;(2)公司知识管理目标所需的支持资源;(3)支持资源的组织和配置;(4)知识管理效益的评估;(5)知识管理近期计划;(6)影响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预测及公司的应对措施。

根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对在知识管理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11家企业和组织进行了有关知识管理战略的调查,提出了六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它们分别是:

1.以客户为重点的战略。该战略旨在通过获取、开发和转移客户需求、偏好和业务情况等知识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一战略认为,企业对客户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有效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它要求企业针对客户的问题实施知识管理[2]

2.企业员工对知识的责任型战略。这种战略支持员工个人建立起对识别、保持和扩展自身知识以及更新和共享知识资产的责任感,要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知识对他们担负高度竞争性工作的重要价值。有些企业正在建立鼓励知识活动的激励措施,并将其纳入企业的个人业绩评估体系中。此外,努力建立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企业文化亦是该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2]

3.无形资产管理战略。充分发挥专利、商标、经营及管理经验、客户关系、企业组织体系等无形资产的作用,是该战略的目的。对于采用该战略的企业来说,知识管理的重点是无形资产的更新、组织、评估、保护、增值以及市场交易[2]

4.建立知识管理计算机系统,促进知识转移。这是最为普遍采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它通过建立获取、重建、储存和分配知识的系统和方法,把知识融入企业产品和服务之中,达到缩短生产周期、减低生产成本和增加销售的目的。大多数企业都强调团体精神、客户关系和网络设施作为知识有效转移基础的重要性,并采取多种手段,鼓励知识转移活动[2]

5.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该战略通过企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开发来进行新知识的创造和技术创新活动,因为知识的演化是螺旋形上升的,要不断发展和创造知识,技术创新是最有有效的手段[2]

6.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这是一种在全企业范围内实施的综合性战略计划。采用这种计划的企业坚信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提高竞争力至关重要。他们通常把知识视为产品,认为对知识实施有效管理将对企业的盈利甚至生存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因此不遗余力的推行知识管理战略计划[2]

与知识管理战略不同的是,企业知识管理策略指的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制定的、专门针对知识管理实施的总体计划,根据这个策略,管理者可以拟定一套实施方法的集合,以适应战略部署的需要。

一般认为,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从它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处理的侧重点不同,主要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即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39][40]

编码化策略指将知识资源与其开发者分离(以达到知识资源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进行整理、分类、编码成为图文声像资料,以存储于知识库中供随时使用的策略[40]

个人化策略指将知识资源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和交流来共享知识资源的策略。知识库的目的是储存知识渠道、提供查询平台和交流平台、记录交流过程和内容,以支持知识交流[40]

从上面的定义可知,编码化策略是通过“人员到文档”的方式实现的,即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再被广泛用于各种用途,它有利于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利用[41];而个人化策略注重的是人员间的直接交流,而不是数据库里的知识对象。在这种策略指导下,未经编码、可能也无法编码的知识通过脑力激荡和一对一交谈得以传播。

曹宗媛和朱晓敏在《西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策略及手段》一文中对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如表1-3所示。

表1-4 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比较[41]

除了编码化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之外,曹宗媛和朱晓敏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还应该有一种综合化策略[41]

据此观点,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及知识管理活动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人;二是技术。这两个因素同时构成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人之所以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因为人(的大脑)不仅是隐性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个过程中,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人的参与,特别是社会化和内在化阶段,几乎完全是人的因素在起作用。由此可见,人是知识创造与传播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技术主要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的组合阶段起作用,同时也支持外在化与内在化过程。在组合化阶段,知识的编码、存取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西方的许多公司甚至片面地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进行编码,并能通过信息技术方便地存取。在外在化阶段,电视会议系统、电话、电子邮件等通讯和信息技术能够强化和方便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因而也促进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在内在化阶段,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向人们提供实时的培训。因此,技术在知识创造与传播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是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维度[42]

人和技术这两个维度在知识螺旋运动的各个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编码化策略与个人化策略都是在一个维度上管理公司的知识,但是,事实上更多的企业是在两个维度上同时管理自己的知识,我们把这类公司的知识管理策略叫做综合化策略。根据在两个维度上的侧重点不同,综合化策略又可以分为以人为主的综合化策略和以技术为主的综合化策略。

在企业知识管理的众多目的之中,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帮助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事实上,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随着显性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共享文化的形成,将逐步积累、归纳、提炼出经营过程中的大量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的积聚就表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它使得企业更快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隐性知识具有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特征,是企业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秘密武器[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