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框架
任何一家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都需要建立或选择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概念框架(即企业知识管理的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来指导实际工作。同时,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来开展工作也与知识管理的概念框架密切相关。虽然每一个企业实现的知识管理并不一定覆盖概念框架的全部,但至少需要在这个概念框架下对其部分组成要素(及逻辑关系)进行选择和组合。
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框架的论述,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观点,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最典型的要数AMT对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框架的论述。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知识管理研究和咨询的组织之一,AMT在综合考察国内外一些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知识管理是人、流程和技术的集合体(如图1-7所示)。其中,人的维度包含知识经理、正式团队、培训沟通评估激励和共享文化等内容;流程维度包含协同流程、标准共享、共同分类、调查分析、反馈循环等内容;技术维度包含专家数据库、工作流、知识库、搜索与定位、门户等内容。知识管理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共享和协作的平台,给企业每位员工创造一种知识共享和重复使用的环境,从而保证企业的业务流程快速、高效,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激励知识共享和不断创新的文化。当然,这个集合体中充盈和流动着的是不断创新的企业知识[44]。

图1-7 企业知识管理是人、流程和技术的集合体[44]
我们知道,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内部的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因此,要从深层次把握知识管理的概念框架,首先还是要从分析知识管理的目的出发。Nonaka和Toyama等人在论述知识管理时,认为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式包括三个层面,它们是巴、知识资产和知识创新过程SECI(如图1-8所示)。

图1-8 企业知识创新模式[22]
其中,巴是指知识创新平台;知识资产是指知识创新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调节,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创新过程(SECI)是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四个转化阶段,即社会化、内在化、组合化和外在化。
综合AMT和Nonaka、Toyama等人的观点,我们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对象应该包括知识资产、知识管理技术、知识人员和知识管理流程四个方面。其中,知识资产包括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本源性对象;知识管理技术是指知识管理实施中所需要的软硬件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条件性对象。它包含了“巴”(知识创新平台),为知识工作者对知识进行访问、共享、使用和创新提供手段和条件[45],因此知识管理技术是知识管理的推动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知识管理技术是指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系统、知识处理方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手段,并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管理系统;知识人员是指携带可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企业成员,是知识管理中的主体性对象;知识管理过程是指知识的产生、传递和使用等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实现SECI螺旋,使得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成为可能,是知识管理的实践性对象[46][47]。
通过上述讨论,集合对有关文献的研究,本书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框架主要包括知识人员、知识资产、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技术和知识管理环境等五大要素,如图1-9所示。

图1-9 企业知识管理的概念框架
在上图中,我们将企业知识管理分为上、中、下三个层面,分别是知识工作者层、知识管理技术层和知识资产层,中间通过知识管理流程连接起来。其中,知识工作者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包括知识工作者个人、社区以及专家网络等方面内容;知识管理技术层主要是指知识管理的系统平台、知识搜索和加密技术、知识门户等内容;知识资产是知识管理的对象,包括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及它们之间转化的SECI过程、对企业知识的分类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知识管理流程是贯穿这三个层面的,它直接支持了知识价值链的演化过程,从而使得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成为可能,因此它包含了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知识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使用、创新、评估和淘汰等一系列过程;而知识分类则是知识工作者在知识内容的外部构造的一个指引,因此我们并没有把它放在知识资产层的里面,就如同系统对于客观存在而言只是一个主观构造物一样。最后,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都是由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统领、由相应的组织来完成、在有关的制度和文化配合下实现的,因此图中最外面的椭圆表示的就是知识管理战略、组织、制度与文化[48][49],它们共同构成企业知识管理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