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2013年中国物流相关规划出台情况
2013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等重点专项规划。这些规划是我国物流发展政策与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国政府还发布了一系列区域经济规划,对区域经贸、交通与物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出台
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物流园区建设列入“九大工程”,2011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科学制定全国物流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13年9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等12个相关部门联合签发的《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正式颁布实施,为指导我国物流园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按照规划,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分为三级,其中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9个,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70个,三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具体由各省(区、市)根据本省物流业发展规划具体确定。物流园区类型分成5种,包括货运枢纽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口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
物流园区发展的8项主要任务为:一是推动物流园区资源整合;二是合理布局新建物流园区;三是加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动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五是完善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六是聚集和培育物流企业;七是建立适应物流园区发展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八是完善物流园区经营管理体制。
该规划还提出了综合协调统筹推进、加强规范管理、开展示范工程、完善配套设施、落实用地政策、改善投融资环境、优化通关环境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保障措施。
二、国家公路网规划颁布实施
2013年6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该规划成为未来指导国家公路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该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公路网的建设目标是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安全可靠的国家干线公路网络,实现首都辐射省会、省际多路连通,地市高速通达、县县国道覆盖。1000公里以内的省会间可当日到达,东中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可当日往返、西部地区省会到地市可当日到达;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经济区、城市群内外交通联系紧密,形成多中心放射的路网格局;有效连接国家陆路门户城市和重要边境口岸,形成重要国际运输通道,与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联系更加便捷。
国家公路网规划总规模为40.1万公里,由普通国道和国家高速公路两个路网层次构成。普通国道网由12条首都放射线、47条北南纵线、60条东西横线和81条联络线组成,总规模约26.5万公里,实现全国所有县级及以上行政区都有普通国道连接;国家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北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约11.8万公里。
为保证实施,该规划提出了修订公路法律法规、完善投融资政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科技引领提升服务、促进公路协调发展等五项保障措施。
三、煤炭物流发展规划出台
完善煤炭物流系统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九大工程”的重要内容。201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了《煤炭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煤炭物流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煤炭物流的发展指明方向。
规划指出的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煤炭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明显提高,社会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物流网络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物流服务绿色高效的现代煤炭物流体系。铁路年运输能力达到30亿吨;重点建设11个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30个年流通规模2000万吨级物流园区;培育出年综合物流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的企业10个;建设若干个煤炭交易市场。
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为:一是通道建设,根据煤炭生产开发和消费布局,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完善煤炭运输通道,建设一批煤炭物流节点,形成“九纵六横”的煤炭物流网络;二是节点建设,依托煤炭陆路和水路运输通道,建设一批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建设煤炭物流园区。
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为:一是完善煤炭物流通道,加快铁路、水运通道及集疏运系统建设,完善铁路直达和铁水联运物流通道网络;二是健全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加快应急储备等煤炭储配体系建设;三是培育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四是完善煤炭市场体系;五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及信息化、标准化等先进物流技术;六是推进煤炭物流国际合作。
该规划还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煤炭物流资源整合、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四、多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发布
(一)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为口岸物流发展带来机遇
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是我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的重要区域,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了《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从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对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进行了规划。
在物流相关领域,该规划提出以下两点:一是提升口岸功能,包括:优化口岸布局,根据境内外资源分布和现有口岸基础,统筹口岸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口岸群;改善通关条件,强化“大通关”区域合作机制,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搭建集口岸通关执法管理和相关物流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一站式”通关服务。二是发展现代物流业,包括:加强面向俄罗斯铁路大通道、区域内国省(区)干线公路、区域内航道改造以及优化机场布局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国际化的综合运输网络;优化物流节点格局;建成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国际陆海联运、江海联运;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团和专业物流企业。
(二)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促进区域间物流协调发展
我国中部地区地处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进北的衔接和中转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13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了《2013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要点》,其中涉及物流领域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结合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作物主产区之一的特点,提出要支持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二是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改造、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和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以及机场改扩建及新建项目的建设;三是在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提出要做好中部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规划和指导工作,继续支持郑州保税物流中心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深入推进武汉、郑州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实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三)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对物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要求着力推进苏南经济现代化、城乡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
在物流领域,该规划提出以下建设任务:要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点三级物流体系,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同时,以轨道交通、航道和机场为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发展,形成协调、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提升南京综合交通枢纽的江海转运功能,大力发展航运物流及相关服务业,积极开辟国际近远洋航线,建设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形成面向亚太、辐射中西部的重要门户;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集散和辐射功能,加快沿江港口整合和功能升级,加强京杭运河苏南段集装箱运输码头建设,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四)设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01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提出要努力把这一区域打造成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为中原经济区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该规划指出重点布局发展航空运输、航空航材制造维修、航空物流、保税加工、展示交易等产业。在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方面,要拓展优化航线网络,发展壮大航空货运货代企业提升郑州机场货运功能;加快推进连通外部的公路、铁路建设,构建以空港为中心的放射状陆路交通网络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形成航空、公路、铁路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联运格局。在建设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方面,要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物流、航空快递物流、国际中转物流以及航空物流配套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