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穗江浙名校名师联手授课: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时评类议论文的写作套路

时评类议论文,乍一看感觉很陌生,但其实你经常写。所谓时评类议论文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与新闻有关的问题发表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与观点的一种文体。在写作上往往以说理评论为主,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时评类议论文是近年来高考必考的题型之一,虽说文无定法,但却有章可循。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的建议是,先从时评类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入手。因为掌握了结构文章的方法,你文章的思维层次就构建起来,拓展思考的维度就清晰起来,逐层评说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表面看来,我教给你的是写法。其实,背后支持你的是层次拓展的方法,比如,正反对比、横向展开、逐层深入等;还有分析说理的方式,比如,因果分析、对比分析、假设分析、类比分析和辩证分析等。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样的作文训练,你也就学会了分析说理的原则。比如,求同存异、包容并尊重不同的意见,说理要有分寸;再如,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独立判断,支撑文章的看法和观点,说理要有信度和深度。

下面我就给你分享一个时评类议论文的写作套路。简要说来,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开头部分,要分析材料,确定论点;二是主体部分,也就是紧扣材料拓展分析;三是结尾部分,回到材料,提出结论。

首先是开头部分:分析材料,确定论点

你要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试题材料,然后选好角度,对所引材料做简单分析,或提出观点,或提出下文要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论题。若观点或论题涉及关键概念,还要对概念做必要的阐释。

然后是主体部分:扣料拓展

在这里,你要紧扣上文所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就事论事、一以贯之,体现纵深思维,追求透彻说理。

你可能会问,怎么拓展?怎么展开评述?怎么体现层次呢?这就是我要给你分享的重点。

我们首先要确定材料的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我们常遇到的材料题通常就是正面、反面和辩证性材料这三种。

如果是正面材料,比如,2018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是由特区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材料组合成的题目。那么,你要从多角度分析材料,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某种做法的合理性,阐释它的意义。

小结:分析材料→联系现实→剖析事理→阐释意义

如果是反面材料,比如,最近人们热议的影视明星范冰冰偷税漏税事件。就需要你从多角度分析材料,可适当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剖析这种行为的错误及危害。如果你能够挖掘出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就更好了,然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小结:概述事件→提出观点(或论题)→分析材料→联系现实→阐述危害→分析原因→挖掘根源→提出建议→总结全文

如果是“辩证性材料”怎么办?比如,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高调慈善一事引发人们的热议,有人批评,有人认可。对于这类材料,我们要从思辨的角度进行分析解读,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样可以联系社会中的类似现象,对这一事件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辨明是非、阐述利害。就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的改善意见,也可以适当展望一下良好效果。

小结:分析材料→联系现实→辨明是非→阐述危害→提出建议

结尾部分,我们要回归材料,总结全文

要么提出倡议,进行劝勉,要么提出合理化建议,展望良好效果。

你看,这个写作套路是不是很简单?

我要提醒你的是: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层次的拓展,评述的顺序,可以根据试题材料和你的个人习惯进行调整,因材而异、因人而异,不能墨守成规,而要灵活变通。还是那句话,先规矩而后巧。

我们再来分析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看看这位考生是如何运用套路的。

作文题目的导语是这样的: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等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然后,提出了写作要求:“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作者在开头部分写了两层内容:一是分析材料,指出老规矩的特点及内涵。“老规矩无处不在,包罗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悌’,甚至‘温良恭俭让’都展现得恰到好处。”二是提出观点。“老规矩应重回胡同弄堂,重回人们的生活,并能以此为契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范带回中华大地。”这是结合材料,确立了论点。

在主体部分,作者运用了因果分析的方法,先指出老规矩被人们淡忘的客观原因,再挖掘出老规矩被人们淡忘的深层次根源是人们的主观认识问题。由此,确立了文章的基本架构。

第2段,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举出老外品尝中国美食时“作揖、敬酒、轻拿碗筷、细品菜肴”,而中国的父母渴望自家小孩也“守点规矩”。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外国人学习我们的“老规矩”,生活中遗忘老规矩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然而,国人并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却将之归结到时代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西化”倾向,着实奇怪!

第3段,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简析所谓的“西化”,有利有弊,无论是别人强加的,还是自己“拿”来的。然而,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使我们落下了“后遗症”,是国人自身崇洋媚外心理的病根,造成对我们自己的“老规矩”这样的传统文化不自信了,岂不悲哉?

第4段,联系现实,提出建议。别让“老规矩”的回归止于“热议”,而应该有切实的行动。

到了结尾部分,作者提出热议过后,应有所行动。让“老规矩”的回归,在皇城根下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一次漂亮的“逆袭”。从倡议劝勉的角度,回应论点,总结全文。

最后,我要再次提醒你,要根据命题者给的材料类型,做适当的调整和取舍。难点在于,主体部分各要素层次的合理架构,以及相关的分析说理方法的灵活运用。希望你多练习,在掌握基本套路的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风格。

Tips

时评类议论文的写作套路可以概括为:

概述事件→提出观点(或论题)→分析材料→联系现实→分析原因→挖掘根源→阐述危害→阐释意义→辨明是非→提出建议→总结全文

【范文】

别让“老规矩”止于热议

北京过去渗透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的“老规矩”,不只是衣食住行,包罗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细小到牙齿”的规矩看似繁琐,动静之间的确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孝”、“悌”,甚至是“温良恭俭让”展现得恰到好处。所以我认为,这些杂着“京腔儿”的老规矩应重新回到胡同弄堂,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并能以此为契机,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风范带回中华大地。

时代飞速的发展,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瓦解侵蚀着我们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社会的进步加速了“西化”,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中华儿女抛弃这些古老、厚重礼节的借口。北京老规矩的褪色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曾在电视里看到,节目中的老外品尝中国美食时“作揖、敬酒、轻拿碗筷、细品菜肴”,这曾经是家家户户一日三次上演的画面。台下的中国观众却被老外的这一系列“文雅动作”所惊讶,随后是更强烈的新鲜感,甚至带着一丝不解。我甚至能想象得到电视机前的某一户人家里,渴望自家小孩也“守点规矩”的父母,指着电视里黄发碧眼的外国人说道:“你看看人家!”想来着实是讽刺得很吧。

除此之外,比“现代化”更加速瓦解着中国文化的,是国人自身“崇洋媚外”的心理。而这心理背后,则是中国人自身的不自信。自鸦片战争轰开国门之后,中国人的崇洋媚外至今已延续了一百多年,这固然给我们带来了民主的政治、富裕的经济,却也使我们落下了“后遗症”,将本应视之如珍宝的传统文化精髓弃之如敝屣。唯有在日本、韩国争抢着申遗“端午节”时,国人才开始“重识”屈原;唯有见到老外们争先恐后地学中餐、穿唐装、高吟《论语》,国人才再度“寻根”,想着复原国学……说白了,还是跟着洋人的尾巴去认可他们所认可的事物。

所以,这次发源于北京网友的对北京老规矩的热议,是开启了国人由内向外“复兴传统文化”的新阶段。这些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的老规矩,就是最“接地气”的中华文化,托举着中华文明的精髓,传承于家家户户的碗筷之间。所以,别让“老规矩”只是重回于微博界面中的图片文字里,在关闭界面后却还是任凭小孩子把筷子杵在剩下的米饭碗里拂袖而去;别让“老规矩”的回归止于热议,在七嘴八舌的讨论过后,被下一个韩流明星的“热门话题”嚣闹着排挤到了脑后。

热议过后,应有行动。从下一顿晚餐开始,从明天的出门回家开始,从这一代80后们的新生儿的摇篮开始……让“老规矩”的回归,在皇城根下带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一次漂亮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