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互联网企业的工作压力机制及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主要的篇章安排

第一章提出问题。

首先提出新型互联网工作环境的概念,指出其相对于传统工作环境在技术、意识形态、管理策略、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由互联网行业目前所存在的“过劳死”现象和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总体工作压力情况和分互联网嵌入度的工作压力情况)两个方面,提出由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压力现状与作为未来工作理想类型的新型互联网工作环境之间的张力,进而提出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压力问题。

由此提出研究问题:新型工作环境下传统上产生工作压力的工作要求变量和减缓工作压力的控制和资源变量的相关影响是否仍然延续,或者其作用机制是否也随着工作环境的变迁而发生改变?从企业组织的层面看,则在于从劳动者个体层面出发,讨论企业组织基于工程师文化所建立的一整套工作规则是否确实有利于支持劳动者改善和调试其工作与生活,也即那些企业所期待发挥作用的变量与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什么,以及对于进一步推动工作环境发展的意义何在。

第二章是工作环境框架中的工作压力研究,包括文献评述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回顾了工作压力研究从心理学、管理学到社会学的发展,包括概念变迁的呈现、多样化模型的梳理和核心研究议题的回顾,并对此问题研究现状、未来发展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评述。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努力—奖酬模型、工作要求—控制(资源)模型和ISR模型为基础,构建本研究的研究框架,以努力—奖酬模型和工作要求—控制(资源)模型为主要的分析模型,ISR为促进研究反思的模型基础,以利于劳动者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呈现。

第三章为互联网新型工作环境及其挑战。

首先呈现互联网新型工作环境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特点,其次讨论其挑战和变迁的背景和原因,从而引发后续讨论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以易万公司狼性文化运动为典型的工作压力变迁案例,通过呈现此运动的完整过程、对企业组织原有管理策略的改变、对工作压力机制的挑战,以及劳动者的适应与反抗等方面,提出狼性文化运动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作压力事件,虽然在意识形态和实践策略两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整,但其结果却是由中层管理者的“柔性”执行及劳动者的反抗而变成形式上执行、实质上失败的案例。由此提出新型互联网工作环境中劳动者自主性在工作压力机制中的作用问题,以及我国社会中的“差序格局”文化在“柔性”执行中的作用,二者皆为缓解工作压力的重要线索。

第四章是管理制度与劳动过程:易万公司的工作压力日常机制。

从工作压力的典型理论模型努力—奖酬模型和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后也称工作要求—控制模型,本书两种间用)出发,分析易万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劳动过程。

第一节和第二节主要讨论以易万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工作环境中工作压力作用机制及其特点。从企业的管理制度、劳动过程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经验材料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企业组织基于经典工作压力理论模型,从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技术发展三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压力机制,其中企业文化是工作压力形成的意识形态基础,管理制度是组织运营方面的管理控制手段,技术发展则是将工作压力最终嵌入劳动过程中的主要手段。此三个机制互相呼应、互相支撑,形成了易万公司工作压力的日常机制。

第三节在总结易万公司工作压力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两类经典工作压力理论模型的反思。其中努力—奖酬模型在绩效两极分布的管理策略中主要因为参考群体的改变而使劳动者在工作稳定性方面感受到了相关压力,而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则主要表现在工作中的灵活性和团队支持等相关资源,在劳动场域中其作用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其作用机制并不是理论上的单一取向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

第五章讨论工作压力机制中性别与生命历程的问题。

第一节讨论生命历程理论与工作压力之间的作用关系。特别是,在相关分析中,在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为主要线索讨论时,需以联系的视角而不是独立的视角来看待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同时关注个体背后的时空特征,即社会、历史的影响。

第二节、第三节以易万公司总体生命历程为案例,提出在互联网企业中存在以生命周期和性别为特征的工作压力作用机制,包括在婚前阶段的原生家庭压力源、生育阶段女性劳动者边界渗透性减弱而对工作压力的缓解,以及工作中“晋升共识”而使得女性在生育阶段职业发展的滞后等方面。

最后,从工作压力作用机制的总体层面,提出基于劳动者个体特征和本土社会文化,对处于特定生命历程的劳动者给予免于高工作压力的保护。这是具有我国社会文化特征的工作压力缓解机制。

第六章讨论宏观层面上的工作压力源。

本章主要分析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全球金融资本与互联网企业的工作压力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全球金融资本主要从强制型结构和博弈型互动两个方面将压力传导给互联网企业及其劳动者。

第七章讨论宏观数据与工作压力的关系。

第一节主要讨论工作压力在工作人群中的总体情况,以及互联网深度嵌入群体的工作压力情况和人口学特征。

第二节从努力—奖酬模型、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两类经典工作压力模型出发,讨论轻度嵌入群体和深度嵌入群体工作压力作用机制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联系易万公司案例,讨论新型互联网工作环境下工作压力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差异及后续研究的重点问题。

第八章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工作压力机制发展及其趋势。

本章经由互联网产业内部不同世代的企业对比和不同国别的企业对比,试图呈现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互联网产业工作压力发展的总体趋势。总结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国呈现的两类工作压力机制模式:硅谷模式和本土模式。并讨论了互联网产业工作压力机制作用的三条重要路径:技术路径、组织内的工作压力机制、宏观本土文化情境。

第九章是结论与讨论。

总和第三章至第八章的分析,包括从易万公司案例的角度来看其企业压力典型事件的意义,对现有工作压力机制的总结与反思,以及最后从劳动者的角度讨论工作压力的后果及未来变迁趋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