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理论与操作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城市更新理论的相关研究视角

(一)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模式出现了从地产导向到文化导向的转型。后者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城市建筑美感再现、文化设施修建等,其目的在于提升城市的文化气息,增加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在我国,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出现于2000年左右。随着实践的推进,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也成为研究热点。

围绕着这一话题,已经具有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但是对于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这一概念本身的界定却依旧模糊。例如,将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笼统地定义为与地产导向的城市更新截然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Scott将其定义为对于城市文化“发现”“挖掘”与“创造”的过程。正如Currid与Williams所述,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界定的模糊性是由于实践层面的“嘈杂”——进一步来讲,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文化导向的更新模式手段多样、社会效果难以评定,因此对其理论的概括总结具有一定的挑战。

追求城市的文化内涵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强调以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推动力与目标,追求在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中重塑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进一步厘清其理论内涵、总结各地的政策模式并反思其经验启示,对我国城市更新探索“后地产导向”模式、推进“文化导向”的实现路径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理解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的理论内涵,一方面需要反思文化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需要从工具主义与功能主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其背后的政策理性。其次,结合城市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可以划分为文化地域性、文化阶层性与文化功能性等三种战略模式。最后,对我国开展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而言,值得借鉴的经验包括:在城市政策方面,需要回归公共价值;在文化战略选择上,需要采用综合型的文化政策;在政策执行方面,则需要关注对城市创意人才的培育,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在已有研究中,对于文化导向城市更新的理解和界定可以总结为以下两个不同的理论视角。

(1)空间的文化:将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看作是赋予城市空间以文化内涵的实践行为。这种理论视角强调对既有空间进行空降式的文化设施嵌入,常用的方式包括通过修建音乐厅、艺术馆,安放艺术雕塑等方式来提升一个区域的文化品位等。

(2)文化的空间:强调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的实质是将无形的文化具像化、并赋予其空间形态的政策过程。具体手段包括修建地方历史博物馆、打造城市节庆活动、复苏社区文化等。

表2-1 文化导向城市更新的三种模式

在文化战略的选择上,许多城市体现了基于文化地域性的思考逻辑。这种思考逻辑主要表现为辨识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将两者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政策工具。城市为了打造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往往会塑造“异域风情”空间。这种城市发展战略不仅仅契合了本地居民的文化猎奇心理,刺激其消费欲望,也会塑造多元、开放与国际化的城市文化形象,从而实现吸引海外投资与游客的目的。在吸引资本与游客方面,本地文化、历史传统与异域文化发挥着相似的作用,但更加强调城市独一无二的本土特色。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兴起的古城建设、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体现了典型的基于本地文化、历史传统的城市更新模式。这种以本地文化为核心的复兴模式经常面临的困境为如何应对本土文化、资本与外来文化、资本之间的张力。空间规划理念一直面临着这样一些冲突:游客导向的猎奇文化与商业空间常常与本地居民期待的公共空间与便利性日常生活空间相冲突,本地文化的“神龛空间”与全球资本的“麦当劳”邻里空间相碰撞。

城市空间(再)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其矛盾集中表现为中产阶级审美与大众文化对于空间权利的争夺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推行文化导向的城市更新时,需要考量的重要问题是再现谁的文化。在大众文化引导下的城市更新表现为更加贴近城市日常生活的空间重塑,包括建设开敞式公园、打造露天集市、营造集会广场,从而起到维系社会网络、复苏社区文化的效果。

基于文化消费的城市更新战略被全球各个城市所广泛采用。这种更新战略以“城市体验经济”为核心,以吸引游客、促进消费为主要目的,具体的实践途径包括视觉享受与城市生活方式打造等。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中国城、伦敦南岸等案例,都是围绕着发展城市体验经济与城市旅游业来展开的。

生产导向的城市更新战略则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为核心目标。其中一种政策路径是自上而下推动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伦敦市政府对其文化企业集群的培育政策较为经典。1998年颁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对创意产业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2000年以后,伦敦市确定了以广告业、电视广播业和电影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既为城市带来了新增就业岗位与衍生产业发展等直接的、短期的收益,也吸引、培育了地方创意人才库,并形成了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