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学(第3版)(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十三五”(护理专升本)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气性坏疽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肌肉组织广泛坏死和肌炎为特征的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

【病因】

致病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厌氧梭状芽孢杆菌,主要有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常为多种致病菌的混合感染。这类病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尽管伤后受污染的机会较多,但发生气性坏疽的概率较低,只有在人体抵抗力降低,同时存在缺氧环境的情况下,梭状芽孢杆菌才能生长繁殖,引起气性坏疽。

【病理生理】

梭状芽孢杆菌的致病因素主要为多种外毒素和酶。这些外毒素和酶可引起溶血并损害心、肝、肾等器官。部分酶能引起糖类和组织蛋白分解,糖类分解可产生大量气体,气体积聚于组织间引起组织膨胀;组织蛋白分解可产生恶性水肿和硫化氢气体,引起组织严重水肿、气肿和广泛性坏死,伤口恶臭;坏死组织产物和毒素吸收后,可引起全身严重中毒反应,甚至发展为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临床表现】

气性坏疽的潜伏期一般为1~4日,最短伤后8~10小时,最长5~6日。

1.局部表现

起初伤处沉重不适,随之出现典型表现:①患处胀裂样剧痛,一般镇痛药不能缓解;②患处明显肿胀,且进行性加剧,压痛剧烈;③伤口周围皮肤水肿、苍白、紧张、发亮,随后转为紫红、紫黑,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④按压伤口周围可有捻发感,伤口内可流出恶臭的夹杂气泡的浆液性或血性液体;⑤皮肤伤口内肌肉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切割时不收缩、不出血。

2.全身表现

有头痛、头晕、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高热、脉速、呼吸急促、大量出汗、进行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酸中毒,甚至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多有血红蛋白迅速下降、白细胞计数升高;②血生化:可出现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改变;③细菌学检查:伤口内渗出物涂片可检出粗大的革兰氏染色阳性梭菌,可同时行渗出物细菌培养。

2.影像学检查

X线、CT检查显示患处软组织间积气。

【处理原则】
1.彻底清创

在积极抗休克和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同时行清创术。患处做广泛、多处切开,彻底清除异物、坏死组织至有出血的正常组织,切口不予缝合。若感染累及整个肢体、病情不能控制,应行截肢术,残端不予缝合。术中、术后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伤口,术后及时更换敷料,必要时可再次清创。

2.应用抗菌药物

首选大剂量青霉素,用量每日在1000万U以上;大环内酯类和硝咪唑类抗菌药物也有一定疗效。

3.高压氧治疗

可提高组织和血液含氧量,破坏致病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4.全身支持疗法

包括输液、输血、输注血浆和人血白蛋白、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等。

5.对症处理

如退热、镇痛等。

【护理措施】
1.疼痛护理

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和特点;疼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麻醉性镇痛药或使用自控镇痛泵;截肢后出现幻肢痛时,应向病人做出解释,以减轻其忧虑和恐惧。

2.控制感染,维持正常体温

观察体温变化,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但维持正常体温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感染灶和抑制病菌生长,如配合医师清创或截除感染肢体,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伤口,定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引流通畅等。

3.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尿量、记录液体出入量,一旦出现感染性休克征象,应及时与医师沟通,并配合处理;观察患处疼痛、渗出及周围皮肤颜色、肿胀等情况,若有局部感染控制不良迹象,应及时联系医师,给予再次清创。

4.消毒隔离

参见本章“第五节 破伤风”的相关护理。

5.心理护理

说明本病的治疗方法及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导截肢的病人正确看待其肢体残障,树立适应自身形象和日常生活变化的信心。

6.健康教育

加强劳动保护,防止严重损伤;遭受开放伤后及时到医院处理伤口;指导截肢病人安装和使用假肢,进行截肢后适应性训练,并加强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尽快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案例7-2

莫先生,60岁,左手不慎被树枝刺伤,自行简单包扎处理,6日后自感全身无力、头晕、咀嚼无力、张口不便,以“破伤风”急诊入院。体格检查:T 37.8℃,P 92次/min,R 28次/min,BP 115/75mmHg。神志清楚,苦笑面容,颈项强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阵发性痉挛,呼吸急促。

思考:

1.伤后采取哪些措施可使病人免于患病?

2.该病人存在哪些护理诊断/问题?

3.应采取哪些护理措施避免对病人的刺激?

(洪芳芳)

学习小结

1.病因 外科感染的发生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及机体易感性有关。

2.临床表现 非特异性感染可有局部有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典型表现,感染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不适;特异性感染有特殊的临床表现,破伤风会出现肌肉强直性痉挛表现,气性坏疽表现为进行性肌肉坏死伴全身症状。

3.治疗 早期可采取患部制动与休息、抬高患处、外敷药物等非手术治疗;脓肿形成后需尽早切开引流,内脏器官感染或发展为全身化脓性感染时,应处理感染病灶或切除感染器官,同时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营养及对症治疗。

4.护理 控制感染,解除痉挛或疼痛,防治并发症;严格消毒隔离;遵医嘱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破伤风者避免刺激,早期应用TAT和TIG;患肢抬高制动;脓肿切开引流者保持引流通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人及时降温。

复习参考题

1.简述外科感染的特点、分类和处理原则。

2.试述破伤风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3.试述全身性外科感染的处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