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第2辑·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有两点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与注意。一是从现实层面上讲,如何继承、借鉴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二是从理论层面上说,马克思的犹太人论题本身值得我们大力关注。

第一,如何利用、借鉴近代西方文明成果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却常常被国人忽视。在该文中,马克思认为,在人的解放(共产主义)到来之前,政治解放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34]马克思的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正在向着人的解放奋进,但仍处于市场经济还不充分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来说尤为重要。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宗教问题、人权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对于政治解放的论述,马克思不仅引用了波蒙、托克维尔、汉密尔顿的思想,而且以相当大的笔墨篇幅引用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宾夕法尼亚宪法》、《新罕布什尔宪法》、《社会契约论》等的内容,并将它们与自己对人权、人性、公民权、自由、私有财产等重要概念的理解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例如,马克思认为所谓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的成员的权利,“请看最激进的1793年的宪法是怎么说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第二条‘这些权利(自然的和不可剥夺的权利)是:平等、自由、安全、财产’”。[35]马克思对其他概念的阐释亦是如此,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第六条:‘自由是人在不损害他人权利的条件下从事任何事情的权利’”[36];马克思对平等的理解:“第三条(1795年宪法):‘平等就是法律对一切人都一视同仁,不管是保护还是惩罚。’”[37]马克思认为卢梭关于政治人的抽象论述很对,并引用《社会契约论》中的文字:“‘谁敢把人民组织起来,谁就一定会感到自己能够改变所谓人的本性,把每个本身是完备的、孤立的整体的个人变成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这个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要从这个整体获得自己的生活和存在——用部分的、道德的存在来代替肉体的、独立的存在。他必须剥夺人的原有力量,赋予他一种外来的、非由别人协助不能享用的力量。’”[38]这些文字表明了,马克思眼中的通达人的解放最后一环的政治解放不仅有其合理性,而且站在了继承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优秀成果的高度论述了这一重要问题,应该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第二,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本身值得我们大力关注。“犹太人问题”有着久远复杂的历史背景,对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文化学、人类学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典型的标本意义。大量思想家在这一问题上挥洒智慧、表达意见,从18世纪近代哲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巴鲁赫·斯宾诺莎,到19世纪青年黑格尔派成员摩西·赫斯、卡尔·马克思,20世纪以来,更有众多的思想巨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如卡尔·波普、迈克尔·波兰尼、汉娜·阿伦特、西奥多·阿多诺、以赛亚·伯林、埃米尔·法肯海姆、伊曼努尔·莱文纳斯等,这些思想家以惊人的才华,将犹太人问题打造成众声喧哗、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由于时代背景、思维角度、个人成长历程等的不同,他们对于“犹太人问题”的思考与马克思的见解亦是见仁见智。

但是,如果能使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理解与这些思想家对该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将大大有助于我们对作为一个学术焦点的犹太人问题的认识深度。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犹太人问题与哲学史上的“雅典抑或耶路撒冷”问题严格对接,也不用过分强调大屠杀以后的现代思想家与马克思在反省犹太人问题上的差异。思想家对犹太人问题的反思远没有终解,就像马克思与鲍威尔的争论远没有使得问题解决一样,因为人类永不能创造一个没有冲突的社会,这就是“犹太人问题”的魅力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列奥·施特劳斯说:有限的、相对的问题能够解决;无限的、绝对的问题无法解决,具有相当深度。在这个意义上,齐格蒙·鲍曼所称犹太人问题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伴随物”[39],值得我们深思。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真正理论意义是让我们关注“犹太人问题”本身。

我们认为,犹太人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是一群“另类”或“少数人”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有尊严地生存的问题。也正是如此,犹太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境遇绝非是一个偶然事件,它不仅存在于前资本主义时期,也存在于现代社会。近现代以来,传统与现代、启示与理性、神圣与世俗等赋予了犹太人问题研究越来越多的普遍意义。它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的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对整个现代西方文明困境的反省与批判。

(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1]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2] 黄楠森、施德福、林利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Ezar Mendelsohn,ed.,Essential Papers on Jews and the Left,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p.393.

[4] Ibid.,p.395.

[5] H.H.Ben-Sasson ed.,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p.806.

[6] Jonathan Sacks,The Politics of Hope .London: Jonathan Cape,1997,pp.98-108.

[7] T.B.Bottomore,Karl MarxEarly Writtings , New York,1963,Intriduction.

[8] 参见[德]赫尔穆特·赫希《能言善辩的马克思:析“率直的反犹太主义”》,胡建、朱伟译,《湖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9] Julius Carlebach,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8, pp.344-357.

[10] 张倩红:《从〈论犹太人问题〉看马克思的犹太观》,《世界历史》2004年第6期。

[11] 肖宪:《马克思与犹太人》,《世界历史》1996年第6期。

[12] 王志军:《论犹太教对马克思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

[13] Julius Carlebach,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8, p.358.

[14] 刘增明:《论马克思对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关系的批判和重构——从〈论犹太人问题〉的文本解读来看》,《哲学动态》2009年第3期。

[15] 张振鹏:《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四重历史论域——〈论犹太人问题〉的深层解读》,《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17] Paul Johnson,A history of the Jews , New York,1987,p.352.

[18] [美]威廉·H.布兰察德:《革命道德》,戴长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19] [德]弗·梅林:《马克思传》,罗稷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82页。

[20] Isaac Deutscher,Message of the Non-Jewish Jew , American Socialist, 1958.

[21] Dennis.K. Fischman Political Discourse in Exile ,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1, p.7.

[22] Dennis.K. Fischman.Political Discourse in Exile ,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1, p.59.

[23] [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伍庆、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162页。

[24] 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8 , pp.9-18.

[25] [德]弗·梅林:《马克思传》,罗谡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

[26] [苏]彼·费多谢耶夫:《卡尔·马克思》,孙家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27] 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教研所编:《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8] David Mclellan, Karl MarxHis Life and Thought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7, p.5.

[29]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第28—29页。

[30]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 年版,第151页。

[31] 同上书,第38—39页。

[32] [英]伯尔基:《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伍庆、王文扬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页。

[33]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7页。

[36] 同上书,第438页。

[37] 同上书,第439页。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39] [英]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