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文献综述

国内对现象学美学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其他对国外思想的研究一样,一开始也主要是做一种介绍、转述和简单的评价。随着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1985年中译本,《审美经验现象学》1992年中译本)、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1997年中译本)、梅洛-庞蒂(《眼与心》1992年中译本,《知觉现象学》2001年中译本)、英加登(《对文学的意识作品的认识》1988年中译本)等人的现象学著作被翻译为中文,现象学美学由零散介绍逐渐到被翻译为中文,对现象学的接受也变得越来越系统,出现了不少用现象学的概念去解释和印证美学概念,或者用现象学的方法阐释美学问题的尝试。现在,已经有了不少现象学美学的研究文章和相关专著,但是正如《西方现象学美学局限研究》的作者汤拥华所说,“国内学界对于现象学美学往往是遵循自身的理论期许,进行转述性、应用性的研究”,而对现象学美学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从专著的角度来说,目前主要有五本著作:苏宏斌的《现象学美学导论》( 2005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王子铭的《现象学与美学反思——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美学向度》( 2005年5月由齐鲁书社出版) ;汤拥华的《西方现象学美学局限研究》( 2005年1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永清的《现象学审美对象论——审美对象从胡塞尔到当代的发展》( 200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还有一本是张云鹏、胡艺珊合著的《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 2007年3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搜集到的现象学美学博士论文有2篇,硕士论文有18篇。硕士论文主要是就杜夫海纳、盖格尔、英加登的个案研究或其某一问题的研究。博士论文分别是山东大学2002年王子铭博士的学位论文《现象学与美学反思——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美学向度》( 2005年以同名由齐鲁书社出版),2004年华东师大汤拥华博士的学位论文《先验论美学批判——以现象学美学为核心》( 2005年修改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题为《西方现象学美学局限研究》)。前者是所查到的最早的以现象学与美学的关联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因为虽然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没有针对现象学美学的有意识的理论构建,但是胡塞尔现象学的诸多观念也与我们习见的审美理论相关,比如意向性、本质直观、图像意识等。另外,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有对于内在时间现象学、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专门论述,因此对于美学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有很好的借鉴之处。所以胡塞尔现象学与美学有不少相关项。王子铭的《现象学与美学反思——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美学向度》正是抓住这一点,对我们现在的美学认识或习见的美学进行了反思,并在文章中加入杜夫海纳、海德格尔等其他现象学美学的思想,获得了不少启示。华东师范大学汤拥华博士的学位论文《先验论美学批判——以现象学美学为核心》认为德国古典美学和现象学美学是先验论美学发展的两个阶段,力图“重新发掘两者间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寻求批判的可能性”。张永清的著作《现象学审美对象论——审美对象从胡塞尔到当代的发展》一书以审美对象为切入点,考察的是审美对象与意向性理论,与本质直观、生活世界,以及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关系,而后者都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基本概念。苏宏斌的《现象学美学导论》同样以胡塞尔、海德格尔、杜夫海纳、英加登等人的现象学美学思想为内容,但是在内容的构架中采用的是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的基本框架,并把上述现象学家的美学思想填入其中。张云鹏、胡艺珊《现象学方法与美学——从胡塞尔到杜夫海纳》一书主要的构思线索是现象学的方法。此部著作中的胡塞尔一章主要是对胡塞尔的哲学思想进行阐发,并没有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的美学意味有所涉及。

总的来说,以上对于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单纯针对胡塞尔的观念和方法进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专题论述还很少。在对胡塞尔的研究中,主要是以对胡塞尔的哲学思想的介绍为主,另外就是对胡塞尔零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不过,王子铭的《现象学与美学反思——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美学向度》的确是以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及其与美学问题的关联性为课题进行的研究。然而,他的分析更多是对于胡塞尔思想中美学相关项的一种反思,还不是试图用胡塞尔的观念和方法对美学本身进行一种专题性阐发。而后者正是本书力图尝试的。


[1]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2]施皮格伯格划分的这四个方面是:“( 1)最广义的现象学概念,这种现象学能把那些符合上述客观标准但主观上没有参加现象学运动的人包括进来。其次,我们区分出:( 2)广义的现象学,如在1913年‘宣言’中所陈述的那种现象学; ( 3)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它除去寻求直观体验(并不限于感觉论的来源)和对于本质的直观研究之外,特别注意显现( appearences),即注意具有任何性质的事物主观地在经验中显现的方式;和( 4)最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它是由胡塞尔逐渐发展起来的),即它是( 3)意义上的现象学,但又使用了被称作‘现象学还原’的特殊方法,并且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特别注意事物的显现在意识中并且由意识构成的那种方式。”(见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1页)

[3]倪梁康:《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纪念现象学运动一百周年》,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4]莱维纳斯:Die Spur des Anderen.Untersuchungen zur Phimgnomenologie und Sozialphilosophie,Freiburg/München,1983,S.81.转引自倪梁康《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义——纪念现象学运动一百周年》,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5]胡塞尔:《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刊》(第一卷,1913年),见胡塞尔《文章与讲演》( 1911—1921年),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6]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4页。

[7]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0页。

[8]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讲演》,张宪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9]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10]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黑尔德编选,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11]同上。

[12]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02页。

[13]胡塞尔:《文章与讲演》( 1911—1921年),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2页。

[14]同上书,第86页。

[15]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5页。

[16]胡塞尔:《文章与讲演》( 1911—1921年),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17]同上书,第53页。

[18]同上书,第56—57页。

[19]同上书,第57页。

[20]胡塞尔:《文章与讲演》( 1911—1921年),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21]同上书,第64页。

[22]同上书,第65页。

[23]胡塞尔:《文章与讲演》( 1911—1921年),倪梁康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24]今道友信:《美学方法叙说》,见今道友信编《美学的方法》,李心锋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5页。

[25]见《胡塞尔选集》第十二编“现象学与美学”之“编者按”,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00页。

[26]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68页。

[27]倪梁康:《〈胡塞尔文集〉总序》,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塞尔文集”系列文库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