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观念:以胡塞尔现象学为始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现象学的观念

胡塞尔的思想发展前后经历了几次变化,基本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描述现象学、先验现象学、生活世界现象学。这种变化一方面是胡塞尔思想不断自我反思和不断完善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胡塞尔因其关注视域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有关。早期的胡塞尔关注的是心理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关注使其最终转向了现象学。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描述现象学看作是处于心理学和逻辑学之间的一种中立性的科学。但是,在胡塞尔看来,这个时期的现象学过多沾染上了心理学的痕迹,这从《逻辑研究》时期的胡塞尔有时候把自己的现象学干脆称之为描述现象学中可以看出些许端倪。这个时期的现象学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世界的存在,因此具有一种二元论的倾向。那些不赞成胡塞尔先验论转向的人往往正是看重了这一点。因为,在先验论转向之后的现象学明显带有了一种唯我论的倾向。然而胡塞尔的先验论转向却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胡塞尔要追寻一个最终的根基则必须在意识和客体之间做一个选择和了断,否则就像一个脚踏两只船的人,最终只会掉在水中。而且,对于追求科学的严格性和彻底性的胡塞尔来说,他必须为自己的现象学找到一个彻底而明见的开端项,而这一开端项显然不可能是一个亦此亦彼的二元性或者二项性。在笛卡尔我思哲学的指引下,胡塞尔最终找到了他自认为现象学最为明见的根基,也就是悬搁和还原之后的最终剩余物——纯粹意识或者先验意识。找寻到这一绝对被给予的根基只是意味着现象学有了自己的稳固的地基,这绝不是意味着现象学的完成。因此,在纯粹意识的地基上的开掘,以及在这一地基上的某种程度上的构造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胡塞尔还有所追求的话。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相对应,必然会产生一种现象学构造的方法。在这一点上,保罗·利科的看法是具有明见性的,他说:“现象学的艰苦工作也是意向性意义的一种真正的转变,此意向性最初被意识所忘却,随后又作为所与物而得到恢复。因此意向性可以在现象学还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还原之前时,它是一种交遇,在还原之后时,它是一种构成。”[1]先验现象学使得胡塞尔陷入一种唯我论的境地之中,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指责,则他必须回答他人和世界如何在自我中产生出来这一问题。因此,交互主体性和生活世界这些现象学领域的出现绝不是胡塞尔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发展和反思的必然趋势。正是在构造现象学的指引下胡塞尔最终走向了超越论现象学和生活世界现象学,从而也摆脱了唯我论的嫌疑。然而,无可怀疑的是,纯粹意识始终是而且依然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牢固的根基。它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零点,这意味着它既是现象学还原发现的绝对剩余物,又是现象学构造的无可争议的基地。

下面,我们把胡塞尔现象学分为几个区域,具体进行相应的分析。我们划分的区域是:观念世界、意识世界、生活世界。下面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