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本书主要内容和框架
本书由七个章节构成(见图1-1)。

图1-1 全书框架
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本书的研究背景,并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进而说明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讲述了作为“工程技术学院”的MIT。该章主要分析MIT早期发展的过程。从罗杰斯校长创建MIT的理念和实践、学校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学校与外部关系等角度分析MIT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学实践和特征。事实上,这近70年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以下几个事件值得关注。一是哈佛大学与MIT多达4次的吞并与反吞并斗争。两校之间的合并工作最终失败,这其中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两校办学理念中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歧不可调和。二是MIT校内化学系两位著名教授诺耶斯与沃克之间办学理念的斗争。二者学术争端的最终结果是诺耶斯教授离开了MIT,加入到加州理工学院,这意味着MIT在科学与技术之间选择了后者。三是MIT在1920年成立了“工业合作研究部”,实行技术计划(The Technology Plan),从学校层面开始了与产业界的合作,而产业合作研究部的主任正是沃克教授。进入20世纪20年代,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科学发展的核心,而MIT完全以技术教育立校的方针也受到了挑战。20年代前后的十多年里,MIT不是在稳步发展,而是在走下坡路,这也是MIT必须做出改变的时期。
第三章讲述了向“理工研究型大学”转变时期的麻省理工学院。该章主要从康普顿校长就任以后对MIT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学校与联邦政府关系的调整来探讨MIT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是MIT学生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当然,在讨论这一时期MIT的发展时我们不可忽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影响。康普顿校长上任伊始便逐步采纳诺耶斯教授科学立校的理念,即加强理科基础研究和教育,将科学与技术完美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1930年以后学校师资队伍引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变化中看到康普顿校长办学理念的变化。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开始,MIT与美国联邦政府的联系加强,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MIT更成为美国战争研究的重要基地,尤其以雷达研究为核心,二战研究的开展使MIT的基础科学研究成为美国大学里最好的之一。与之相应的,MIT的学生专业结构、学生层次结构、学校专业结构、跨学科研究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MIT从一个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技术学院,逐渐过渡到研究生教育占重要地位的理工研究型大学。而这种转变并非到此为止,到50年代后期,MIT的人文社会学科得到更快发展,经济学、语言学等学科成为美国的一流学科,MIT在研究型大学道路上持续向前。
第四章讲述了向“创业型大学”转变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创立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已成为今天世界大学发展的榜样。创业型大学模式早在MIT创立早期就开始萌芽:MIT教授个人参与产业界的咨询活动,并在20世纪30年代确定出教授咨询的“五分之一原则”。20年代,MIT开始设立“产业合作研究部”并开展技术计划。MIT还建立了学校专利权制度体系。这些都是作为学校创业型模式的重要特征。如果说康普顿校长在MIT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布什则在该校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中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二战中MIT在政府战时研究中确定了项目合同制,确定了战后大学与联邦政府合作研究的范式。二战以后,美国波士顿地区出现了美国著名的高技术产业区——128号公路高技术产业区,该产业区以MIT与联邦政府的合作研究为基础,在相关研究实验室基础上分化出数百家高技术企业,这种基于大学—产业界—政府相互关系的创业型大学模式正式成为了MIT的重要特征。该章内容主要讨论MIT如何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创业创新相结合,以及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校与外部关系上的发展和变化。
第五章讲述了作为创业型大学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特征及运行模式分析。作为一所根植于产业发展的大学,从诞生之日起,MIT就富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精神气质,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和推动师生创业活动,推动学校发展;作为典型的创业型大学,MIT校内各类跨学科组织、技术管理机构广泛设立,同时促进学校知识生产模式和技术转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学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与产业界、政府形成“三螺旋”模式,这其中大学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助推器。
第六章论述了麻省理工学院转型的理念驱动与利益相关者分析。该章是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MIT一直以来发展转型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利益相关群体在MIT发展转型中的作用,并构建其发展动因框架。
基于前面的相关论述,第七章给出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当前中国大学建设和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此希望能推动中国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