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理念之争
团队计时赛当天,天空阴沉沉的,空气湿度很大,预示着可能下雨。破风车队的队员们早早来到起点做准备工作,气氛比前一天紧张许多。
张振独自在一边热身,明显与其他队员保持着距离。杨速召集大家做最后的战术部署,特意走到张振身边。
“今天的计划有所调整,“杨速的声音平静但坚定,“前三分之二赛程我们保持标准队形轮转,最后二十公里,如果你感觉状态好,可以尝试突围。“
张振挑了挑眉,似乎对这个妥协方案感到意外:“你确定?“
“职业比赛需要职业策略,“杨速直视他的眼睛,“但我有一个条件——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不能擅自提前行动。“
张振考虑了片刻,点头同意:“成交。“
团队计时赛全程60公里,每队六名车手同时出发,成绩以第四名到达的车手为准。破风车队被安排在中段发车,前面是几支实力强劲的职业车队。
“记住,“出发前杨速再次强调,“保持轮转节奏,注意风向变化。“
比赛开始后,破风车队表现出了惊人的进步。与昨天的混乱不同,今天六人队形紧凑,轮转流畅,速度稳定在每小时45公里左右。
“他们骑得不错,“场边一位裁判评价道,“看起来像支老牌职业队。“
张振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作为前国手,他的技术和体能明显高出一筹,但他今天严格遵守战术纪律,没有擅自行动,而是耐心地按照计划轮转领骑。
四十公里过后,天空开始飘雨。路面很快变得湿滑,危险系数大增。几支车队因担心摔车而放慢速度,但破风车队保持着原有节奏。
“现在!“杨速发出信号,按计划张振可以开始加速。
令人意外的是,张振没有立即行动,而是看向苏曼:“一起?“
苏曼愣了一下,随即会意地点头。两人同时加速,如离弦之箭般冲出队伍。这一变化完全出乎其他车队的预料,等他们反应过来时,破风车队的两人组合已经拉开了近三十秒的差距。
“聪明的战术变化!“解说员惊呼,“破风车队出其不意地派出了双人突围!“
雨越下越大,能见度降低,但这反而帮助了领先的两人。张振和苏曼配合默契,轮流领骑,将优势保持到了最后五公里。
“我撑不住了,“苏曼喘着粗气说,“你先走!“
张振却出人意料地减速:“不,我们一起冲线。“
“但你的名次...“
“团队计时赛,记得吗?“张振难得地露出一丝微笑,“成绩以第四名车手为准。我们领先这么多,足够了。“
最终,破风车队以第四名完赛,创造了升班马车队的奇迹!张振和苏曼的双人突围成为赛事最大亮点,赛后采访中,记者们争相询问这一战术的由来。
“这是临时调整,“苏曼解释道,“张振在比赛中提议我们一起加速,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决定。“
“团队精神与个人能力的完美结合,“杨速在赛后总结会上评价道,“这正是职业比赛需要的平衡。“
张振的表现赢得了队友们的尊重,而他似乎也开始认同破风车队的理念。那天晚上,他罕见地参加了队内聚餐,虽然话不多,但至少不再疏离。
“知道吗?“王飞悄悄对苏曼说,“我开始喜欢这个家伙了。“
然而,好景不长。第三天的山地赛段,情况急转直下。这是一段长达150公里的艰苦赛道,包含四个等级爬坡,其中最后一个是难度最高的HC级爬坡。
赛前战术会上,杨速指定林晓阳和苏曼为山地赛段的主攻手,张振负责前期掩护和后期支援。这一安排明显让张振不满。
“我应该主攻最后爬坡,“他直言不讳,“我的爬坡能力比林晓阳强。“
“但你的恢复能力不如他,“杨速耐心解释,“连续三天的比赛消耗很大,晓阳更年轻,恢复更快。“
“我在国家队时...“
“这里不是国家队,“杨速打断他,语气罕见地严厉,“这里是破风车队,我们根据当前状态和团队需要做决定。“
会议不欢而散。张振虽然最终服从了安排,但明显心怀不满。
比赛开始后,问题很快显现。张振没有按照计划掩护林晓阳,而是早早发起进攻,独自领先了近五十公里。这一战术完全打乱了车队的部署,消耗了过多体力的张振在最后爬坡时崩溃,名次一落千丈。而失去掩护的林晓阳和苏曼也被迫改变计划,最终只获得中游名次。
“我需要一个解释!“赛后,杨速在队车内怒不可遏,“你又一次擅自改变战术!“
“错误的战术就应该改变,“张振冷冷回应,“如果让我主攻最后爬坡,结果会完全不同。“
“但你没有!你提前消耗了体力,不仅自己崩溃,还连累了全队!“
争论越来越激烈,最终张振摔门而去。其他队员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现在怎么办?“老周忧心忡忡地问。
杨速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明天是休息日,后天才进行个人计时赛。大家都去休息吧,明天上午十点开会。“
那天晚上,苏曼又一次失眠了。她轻手轻脚地来到酒店健身房,发现张振独自一人在骑训练台,汗水浸透了背心,显然已经训练了很长时间。
“你不能这样消耗自己,“苏曼忍不住说,“后天还有比赛。“
张振没有停下,只是冷冷地说:“不用你管。“
“我们是队友,“苏曼坚持道,“而且我是队长,当然要管。“
张振终于停下来,用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水:“你知道我为什么复出吗?“
苏曼摇摇头。
“因为我不甘心,“张振的眼神锐利如刀,“三年前因伤退役时,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想。现在机会来了,我不想被束缚手脚。“
“但公路自行车是团队运动...“
“团队应该帮助成员发挥最大潜力,而不是限制他们!“张振提高了声音,“看看今天的战术安排,明明我有能力竞争赛段冠军,却要我当配角?“
苏曼沉默了。她突然意识到,张振和破风车队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两种骑行理念的冲突——团队至上还是个人英雄主义?
“我会和杨教练谈谈,“最终她说,“但你也需要理解,破风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不应该成为限制个人能力的借口。“张振反驳,但语气已经缓和了些。
第二天上午的会议气氛凝重。杨速首先发言,承认自己在战术安排上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张振的能力和意愿。这一出人意料的自我批评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尤其是张振。
“但,“杨速话锋一转,“团队纪律是必须遵守的底线。我们可以讨论战术,可以调整角色,但一旦决定,就必须执行。“
张振沉思良久,最终开口:“我也有错。我应该提前表达意见,而不是赛中擅自行动。“他停顿了一下,“但我仍然认为,在某些赛段,我的经验和个人能力可以为车队争取更好成绩。“
会议持续了整整三小时。通过激烈但建设性的讨论,车队达成了新的共识——在保持团队核心精神的前提下,给予个别车手在特定赛段更多的战术自由度。同时,任何战术调整都必须赛前充分沟通,严禁赛中擅自改变。
“职业联赛教会我们的第一课,“会议结束时杨速总结道,“就是在原则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点。“
个人计时赛上,新共识很快接受了检验。这是一段30公里的平坦赛道,完全依靠个人实力。赛前,杨速给予每位车手充分的自主权,只提供技术建议而不强加战术。
张振表现出色,获得第五名;苏曼也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排名第十五;就连刘强和老周也比预期表现更好。车队总积分因此大幅提升,排名跃居中游。
“看到没?“回酒店的大巴上,王飞兴奋地说,“我们现在是职业联赛中游车队了!谁还敢小看我们?“
杨速看着窗外的景色,嘴角微微上扬。职业联赛的第一站,破风车队经历了战术冲突、理念碰撞,最终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这仅仅是开始,但已经证明了他们有能力在职业赛场生存。
车轮继续转动,载着这支不断成长的车队,驶向下一站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