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章 鼓浪屿的魂,舒婷的根
“诗人这么多,也得有个提示吧?”
排除现代的屎尿屁诗人,往前一百年,那真是现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两个字的。”
姜未晞想了想,又补充道:“女诗人。”
这下提示到位了,两个字的女诗人屈指可数,要是男诗人还稍微有点难度。
陈默脑海里回顾了下过往的女诗人,从民国到现当代,实际上也就记得七八个名字。
冰心和林徽因可以首先排除。
这两位他记得好像是榕城人。
龙应台、席慕蓉好像是宝岛的?
女作家出名的倒是挺多的,民国的张爱玲、丁玲和萧红,往近一些的还有毕淑敏、迟子建、王安忆等等。
可是这几位,貌似没带诗人身份吧?
这一通排除下来,都没剩几个了。
他挠挠头,试探的问道:“三毛?”
姜未晞摇摇头:“不是。”
他继续道:“舒婷?”
“呀,”姜未晞目光诧异,意外道:“黑狗你挺厉害的嘛,一下子都猜到了。”
陈默无奈道:“女作家挺多,反倒是女诗人没几个,再来一下排除法,一个巴掌都凑不出来了。”
“就是舒婷,她之前定居在鼓浪屿上,可惜前些年搬走了。”
姜未晞打开手机地图,找到一个带着星号的建筑:“我之前有收藏的,就在这里,中华路13号。”
“离我们这挺近的。”
陈默探头看了看,他们所在的泉州路过去一点就是,鼓浪屿本来也不大。
加上蹭的导游也离开了,他忽地来了兴致:“要不我们去看看吧!”
姜未晞怕陈默期望值太高了,提醒道:“可是舒婷都已经不住那里了,过去也只是看个老洋楼哦。”
“没事,漫无目的地瞎逛,也是一种旅行的方式嘛。”陈默满不在乎道。
他又不用上班,有的就是时间。
“好嘛。”
就这样,两人走在前往舒婷旧居的路上。
他不禁好奇道:“未晞,这舒婷也是鼓浪屿人吗?”
“舒婷不是,她出生在章州龙海,祖籍鲤城,她老公是鼓浪屿这儿的。”
“哟,那跟你还是老乡啊!”陈默注意到关键词:章州。
所谓的闽南地区实际上指的是厦漳泉三座城市,相比另外两座城市,章州在现代的发展挺低调和缓慢的。
“啊这……太牵强了哦。”
姜未晞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道:“毕竟舒婷只是出生在章州,而且她小时候就跟随着母亲来到鹭岛的外祖母家生活,其实没在章州待几年。”
“这样子。”
两人很快来到中华路15号。
这是一家名为褚家园的咖啡馆,绿植很多,透过门口往里面看,庭院花园里能看到许多精心照料的花草盆栽,空气中也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和悠扬的音乐。
(褚家园)
咳咳,不过陈默的注意力都落在一块树立摆放的小黑板上。
“非食勿扰,谢绝参观!”
陈默对姜未晞问道:“这种场所是不是要进去消费才能参观?”
“肯定吖。”
她解释道:“主要还是人太多了,毕竟这是历史建筑改成的营业场所,要是个个都参观不消费,商家也开不下去。”
“要是消费价格不夸张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
女生肯定乐意买单,风景好,适合拍照。
之所以提到中华路15号,是因为舒婷旧居13号并不好找,始建于民国时期的房子并不像现在一般,15号旁边是11号。
两栋建筑中间有一条又长又深,还很窄的小巷子。
一直走到巷子尽头,才找到舒婷的老宅。
中华路13号。
这是一栋两层小楼,红色的外墙,镶着白色的窗框,看起来有些破败,院子里红砖地上长满青苔,花草也在胡乱生长。
不过最吸引陈默的,还是门楼。
上面刻着“陈家园”三个字,呈半圆形,排列很奇特,既不是从左往右念,也不是从右往左念。
三个字“陈”字在中间,“家”字在右边,最后的“园”字在左边。
他打量半天,实在看不懂。
“未晞,这应该念陈家园,还是陈家、陈园?”
“我也不知道哇!”姜未晞被整迷糊了。
她来过一次中华路13号,可她当时没多想,就以为是“陈家园”,难道还有陈默话语中后面的意思?
铁门上挂着一个小板子,上面写着:“私宅,谢绝参观!”
至于旁边的墙上,也挂有市政府的牌子。
【历史风貌建筑,编号:E6-05,中华路13号,建于1936年……】
之所以叫陈家园,是因为这是舒婷丈夫的祖居,舒婷在《真水无香》这本书中写道:
“所住的是丈夫的祖居,这座红楼多年来失修,外观堂皇优雅,镶嵌玻璃窗门呀雕花栏杆什么的,内部却渗漏灰泥脱落……”
现场一看,挺符合描述的,就是现在不看内部都能感受到破败了。
看来舒婷离开有些年头了。
在陈默感慨之际,耳旁传来姜未晞的吟诵声,悠悠而又悦耳。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但凡不是九年义务教育漏网之鱼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这是舒婷所作的《致橡树》,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绝对的经典之作。
“这首写得确实好,”陈默苦笑一声:“感觉对舒婷的印象就这一首诗了,其他好像语文书没收录?”
“她也有很多诗作,基本都是在鼓浪屿时期……”
经过姜未晞的讲解,陈默今日才真正了解舒婷这个人。
舒婷原名龚佩瑜,上幼儿园时,母亲嫌这个名字不谐音,改名为龚舒婷。
龚舒婷1969年到闽西下乡插队,1972年返回鹭岛当工人,1979年在《诗刊》发表《致橡树》后才名声大振,从此诗坛便多了一个女诗人:舒婷。
舒婷这个笔名由来也挺有意思,还跟《致橡树》有关。
《致橡树》的写作背景是1975年,一位给予舒婷很大帮助的诗人蔡其矫来到鼓浪屿游玩。
在散步讨论间,蔡其矫说有的女性漂亮,但没有头脑;有的女性有头脑,但又不漂亮;还有些女性既漂亮又有才华,可是不温柔。
龚舒婷听后就很生气,怎么男人看女人的眼光这么挑剔,女性也有自己的想法,也对理想中的伴侣有所希冀。
于是,回到家的龚舒婷,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致橡树》。
蔡其矫很喜欢这首诗,把诗带到了京城,给艾青看。
艾青看了非常喜欢,据说艾青从来不抄别人的诗,但他把这首诗抄在了本子上,时为1977年。
北岛也是偶然间看到这首诗,才与龚舒婷开始通信的。
有意思的是,这首诗原题为《橡树》,印上《今天》之前北岛建议改为《致橡树》,并跟龚舒婷说明是艾青的意见。
临到发表之际,北岛划掉了那个“龚”字。
此后,“舒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蔡其矫这个名字陈默不熟悉,但是另外两人他可不陌生。
“哇,没想到一首诗背后还有这个故事,竟然还跟艾青和北岛有关系。”
陈默大涨见识了。
“想要深入了解一首诗,就要先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姜未晞笑着道:“舒婷的大部分诗歌,散文都是创作于鼓浪屿时期,甚至她把鼓浪屿称之为自己的生命之源。”
陈默忽然想到一个遗忘的重点,一脸狐疑道:“不是,你怎么清楚这么多?”
“我是鹭大的啊!”姜维路脸上露出自豪。
“舒婷定居在鹭岛,偶尔被邀请来我们鹭大开讲座,我还有舒婷本人的签名呢!”
陈默竖起大拇哥:“厉害,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这个陈默是真羡慕了,要是可以的话,他也想见见舒婷,要是可以的话,再见见那个把悲伤送给读者,把快乐留给自己的余华就更好了。
探访舒婷旧居后,两人离开小巷子。
再次看到这个中华路15号褚家园,陈默好奇百度了下。
嚯,这栋建筑也不简单。
也是一座名宅,比舒婷夫家的房子还早几年建成,是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小提琴家褚耀武的家。
而褚家与舒婷的丈夫陈家是多年世交,两家关系不错。
再走到中华路47号,这里的主人曾经也是个名人。
民国时期军统传奇特工,菲律宾情报站的站长张圣才。
再往前走,随着百度的搜索,一段段真人事迹浮现……
斑驳的外墙,是古老的气息。
这些游客们忽略的角落,曾经也有那么一个人在滚滚的岁月长河里掀起一个时代的浪花。
而如今,偶尔才会被误入的行人发现。
一直到中午,炽热的炎炎夏意催促着陈默二人的离去。
登上轮渡船,海风轻拂,浪花滔滔。
陈默目光深沉地望着小岛。
仿佛能看到巷子深处的那栋小红楼。
他想到了舒婷,想到了姜未晞念过的诗。
或许,
鼓浪屿本来就是一首诗,只是诗的上面盖满了房子。
ps:这一章字数过三千字了,介绍有点多,不好意思,其实我光是查资料做的笔记就有四五千字。旅行文想写得有趣太难,很容易就写得枯燥。
鼓浪屿其实我挺喜欢的,在福建待的五年里去过许多次。鼓浪屿的美,在于建筑,在于人物,在于那一段段历史的故事,需要用心去发现,不然就会觉得无聊。
至于商业一块口碑糟糕,不可否认,唉,挺可惜的,很怀念十年前初登鼓浪屿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