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传说中的最大公约数,大明锦鲤
离开毓园后,几乎没走多久便抵达皓月园。
皓月园也叫郑成功纪念馆,占地两万平方米,如果不买联票,单独购买则是10元。
风景其实还好,来这里的都是冲着纪念园里的“郑成功巨型石雕像”。
站在雕像底下往上看,陈默感觉有股恢宏的冲击感。
“哇,这个雕像好高啊!”
海风吹拂而来,陈默摸了摸,惊叹道:“有点壮观,这个怕是有十几米高吧?”
姜未晞在一旁,看着牌子说道:“这里有介绍,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鲤城白花岗岩精雕组合而成。”
念完这些,姜未晞忽然想到什么,来到陈默面前,一副故弄玄虚的样子。
“黑狗,对郑成功你了解多少?”
“我虽然是理科生,但课文还是国姓爷还是出现不少的。”
陈默沉思了下,回忆道:“我记得国姓爷本名郑森,胡省鲤城人,祖籍好像是豫省固始的。”
“是抗清名将,还被南明皇帝赐姓朱,赐名成功,也是因此被称为国姓爷。”
“最大成就应该就是收复宝岛了,其他的我就没啥印象了。”
这些内容,其实也是许多普通人对郑成功的了解,除非专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网上曾经还有个争议性的讨论,你知道是什么吗?”
“什么?”
“郑成功究竟是华夏人还是霓虹人。”
“这什么鬼,国姓爷肯定是华夏人啊,为什么会有小日子乱入?”
陈默人都愣了下,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因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华夏人,母亲田川松子是霓虹人。”
姜未晞顿了顿,继续道:“我之前来的时候刚好碰到有游客问导游,回去后我就特意查了下,当年郑芝龙到霓虹经商时结识田川松子并结婚生下郑成功,郑成功在霓虹平户县出生,在霓虹还生活了七年,后面才被郑芝龙接回明朝。”
“这算中日混血吧,”陈默迟疑道:“毕竟他父亲是华夏人,所以应该就是华夏人。”
姜未晞眨了眨眼睛,问道:“那我再问你,郑成功是抗清名将对吧?”
陈默忍不住皱了皱眉,总感觉姜未晞又要给他挖坑,可是他琢磨了几秒钟,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第二种解答。
“当然。”
姜未晞又问道:“那你觉得清朝对郑成功的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
“这……”
陈默挠挠头,有点迷糊。
正常来说清朝肯定对郑成功的评价肯定是负面的,毕竟国姓爷是抗清名将,总不能打他们还被打爽了吧?
他试探的问道:“难道还是正面评价?”
“没错!”
姜未晞嘻嘻道:“清朝的康熙皇帝还为郑成功写了个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不光如此,清朝后面还在宝岛设立官庙,专门祭拜郑成功。”
陈默听着陷入思考中,能考上水木大学,他的脑袋瓜子自然很灵光。
尤其是听到后面那句话,他眼前一亮。
“宝岛!”
“只要承认郑成功,就可以继承郑成功的土地遗产,毕竟第一个收复宝岛的就是郑成功,那么清军到宝岛,就是收复而不是入侵,出兵就名正言顺。”
陈默左右走了几步,抬头看着国姓爷的巨型石雕像,眼睛眯了起来。
“而且这种表彰前朝忠臣是历史上的惯用手段!”
“一个是为了表现当朝政府的大度,另一个是为了宣扬【忠君】的意识形态,可谓一举两得啊!”讲到最后,他忍不住撇撇嘴。
统治阶级嘛,就是这样,一边愚民,一边洗脑,效果是真的好。
“不愧是黑狗哦,你这思维能力,我感觉应该学文科才对。”
姜未晞拍了拍手,但她话锋一转,又问道:“那你觉得霓虹那里又是如何评价郑成功的?”
“霓虹?”
这个问题有点深度了。
不过既然提到霓虹,肯定跟国姓爷的母亲有关了。
陈默猜测道:“难道是觉得有她们霓虹血脉,所以也很推崇?”
“答对了诶!”
姜未晞嗤笑道:“霓虹是属于不要脸硬贴上来的那种。”
“国姓爷母亲是霓虹人,加上出生在霓虹,所以霓虹对国姓爷也极力推崇,认为他是海外雄飞,布武宝岛,开疆拓土的大和后裔。”
“甚至还和本土的神道教结合,把纪念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改成了【开山神社】,不仅宝岛有,霓虹本土也有不少纪念郑成功的开山神社。”
“好家伙,国姓爷的香火在霓虹都有了?”对这个结果,陈默真是哭笑不得。
不过倒是符合小霓虹的性格,越是自卑就越是强调。
再一思量,无论哪一方都对郑成功是正面评价。
这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最大公约数,大明锦鲤啊!
谁都想转发这条锦鲤,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皓月园其实除了这个郑成功巨型石雕像,其他风景挺一般的,但在陈默与姜未晞的话题讨论下,顿时也增了几分乐趣。
这也是许多游客来了鼓浪屿后,觉得无聊的原因。
人文景观,若是没有导游讲解,完全就是走马观后,不如自然景观对视觉的冲击明显。
离开皓月园后,开启闲逛模式,直到傍晚黄昏时分,前往龙头路。
龙头路是鼓浪屿的商业街区,这一片商铺林立,不是餐饮店,就是文创店和特产店之类的。
在十年前鼓浪屿热度在全国高居不下的时候,店铺越开越多,而且还宰客严重,本地人和外地人是两份菜单!
现在倒了不少店铺,比如当年以“戏耍”出名的土耳其冰淇淋大叔也走了。
考虑到食量问题。
在一众小吃里,选了三家出来。
第一家是叶氏麻糍。
是鼓浪屿的网红小吃,不是店铺,是一个小亭子状的档口,据说以前还是鼓浪屿上唯一允许摆摊的店。
周末加上饭点,排队排起一条长龙。
等待的时候,姜未晞介绍道:“这家叶氏麻糍据说是真·百年老店,我看有本地博主说是上个世纪30年挑扁担叫卖到如今,三代传承!”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麻糍,还是裹着乡愁的琴岛记忆。”
“麻糍再好吃能好吃到什么程度?”陈默不信邪,他可是洪省人。
洪省瓷都那里的油条包麻糍才是一绝!
姜未晞哼唧了声:“待会你就知道了!”
等排到他们,价格不便宜,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招牌麻糍18元6个,另一个是芝麻酥/花生酥15元一包。
陈默自然是选择前者。
老爷爷娴熟地将糯米团捏成口袋状,裹满现磨的花生芝麻碎,最后在黑芝麻粉里滚成“煤球”,六个装在盒子里。
至少吃……没有牙签,没有筷子,是给了个塑料袋。
陈默着实一愣,头次见到这样的吃法。
“直接用塑料袋套着,然后手抓着吃吗?”
“应该是。”
“等等,你不是以前吃过吗?”
“我是吃过啊。”
姜未晞脸色一拉,耸拉着脑袋,嘟囔道:“以前虽然是袋装,但我记得是10元10个小的,现在怎么变成18元6个了?”
她对这个价格很不满意。
这里是景区,租金天价,18元不算太贵。
可两三年前都是10元10个,价格不高,味道还不赖,才成就了火爆的叶氏麻糍。
总感觉变了点什么。
“我感觉要翻车。”
陈默有股不妙的感觉,正当他要抓起一个麻糍要吃的时候,身后的小亭子传来一阵嘈杂声。
一转身,
我靠,老大爷跟一对夫妻吵起来了。
尤其是老大爷,战斗力超猛的!
ps:对审核。。。本章对国姓爷无历史虚构和污蔑,都是查资料参考文献的,如邹漪《明季遗闻》,郑亦邹《郑成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