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正畸治疗。一方面,与饮食结构相关的儿童龋病和错畸形患病率高居不下,错
畸形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正畸治疗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大众对口腔正畸的了解越来越多,对治疗结果的预期也越来越高。突面畸形俗称“龅牙”,是影响我国人群面部美观的主要病因之一。突面畸形的表现形式繁多,狭义的突面畸形是指矢状向(前后向)不调,广义则包含矢状向、垂直向和水平向不调引起的复杂突面畸形。由于突面畸形的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全面、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对提升正畸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至关重要。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提炼笔者30多年对突面畸形矫治的思考,与读者分享正畸诊断与治疗策略制订所涉及多维度和全要素的考量。多维度,是在传统三维形态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时间维度,即矢状向、垂直向、水平向,以及生长发育。全要素,包含牙及牙弓、颌骨、面部轮廓、牙周组织、上气道、颞下颌关节,以及肌肉功能七个方面。合理的正畸方案需要对以上要素在多维度进行形态、功能及相关性的分析后方能确定,不同于以往仅偏重牙、颌、面形态的正畸诊疗理念。
本书的另一特色是针对高角型突面畸形垂直向控制技术的精准实施和深度剖析,将垂直向控制技术分为维持型和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型。作者团队在大量正畸临床实践和临床研究基础上,提出在患者生长发育期通过改变平面倾斜度,借力髁突生长潜力,改良颌骨生长,达到调整骨面生长型的目的。例如,使
平面逆时针旋转可引导骨面型由Ⅱ类向Ⅰ类发育,促进下颌向前向上生长,增加颏部突显度,改善侧貌美。对于成人高角型突面畸形患者,因髁突等生长潜力消退,在正畸策略上则应该顺势而为,顺应升颌肌群,通过减少上下颌牙弓的垂直向高度,实现下颌骨向前向上的逆时针旋转。本书与读者详尽分享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型垂直向控制的适应证、前后牙压入移动策略、垂直向控制的风险控制,以及如何提高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型垂直向控制的长期稳定性,并结合各种类型垂直向控制病例进行矫治分步展示与生物力学分析,以方便读者理解并掌握突面畸形垂直向控制技术。
特别感谢包括本书的副主编潘杰、刘燕和卢芸医师在内的10位具有丰富口腔正畸临床和教学经验的编者,感谢他们在繁杂的工作之余为本书出版作出的艰苦努力和智慧奉献。
衷心感谢我的恩师、德高望重的曾祥龙教授,一直热情关心和支持我国口腔正畸事业的发展,并为本书特别作序。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谢谢曾老师。
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在我30多年的口腔正畸生涯中给予的无条件支持和默默奉献。
最后诚挚地期待广大读者对书中的肤浅和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指正。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