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齐文化(第十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课 姜炎文化

在距今约五千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这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他便是姜炎文化的缔造者。从族源的角度讲,姜炎文化与后来的齐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炎帝由来 炎帝,又称神农氏、赤帝、烈山氏。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在我国许多古籍中,炎帝是一位很大程度上被神化了的古史传说中的人物。据《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一些古籍则直言炎帝为神,如《白虎通》云:“炎帝者,太阳(神)也。”

炎帝(远古)

炎帝祠大殿前台阶石雕盘龙

炎帝故里 《国语·晋语四》中说:“昔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后裔姓姬,炎帝后裔姓姜。那么,姜水在什么地方呢?据徐旭生先生考察,姜水,即“西出岐山,东过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由此可知,炎帝的故里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境内,或曰姜炎文化的发祥地便是在宝鸡。

炎帝部落 初期,炎帝部落从事采集渔猎,后来逐渐从事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迁徙农业生活。其迁徙的路线,是顺渭水东下,过伊河、洛河,到达今河南、山东一带。因其地平坦,气候较温暖,适于原始农业,遂以农耕为主,形成定居的部落集团。初都陈,即今河南淮阳;再迁鲁,都曲阜。传八九代后,势渐衰,受到九黎族压迫,为蚩尤所败。后联合黄帝部落打败蚩尤。黄帝部落又打败炎帝部落。此后,炎、黄两族部落开始联合和融合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姜炎部落 昌于“宝”地

姜炎族的生活习俗 宝鸡渭河流域从上古流传、积淀下来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考察其渊源,多与生息于这块土地上的姜炎族的生活习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承续关系。当然,随着社会的演进、文明的进步,有些习俗消失了,如“燔柴祭天”;有些习俗已改变了原有形式和内容,如“傩舞”;但有些习俗至今仍然保留于民间,如“祭炎”“崇火”“尚红”。

祭炎,祭祀炎帝活动在宝鸡民间由来已久,相沿成习。传说农历正月十一是炎帝的诞生日,七月初七是炎帝的忌日。在每年的这两天,渭滨、金台两区四乡八村的群众就来到神农庙、先农坛、炎帝陵、炎帝祠等处,焚香叩拜,烧“香山”、耍“火龙”,唱大戏。七月初七的炎帝忌日,祭祀活动在天台山要延续一个多月。凤翔县槐原村和陈仓区桥镇在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三月二十都要举办祭祀炎帝之母女登的庙会,届时踩高跷、点排灯,以祭祀炎帝之母和炎帝。

姜炎族的世系 清代大学者马骕在《绎史》卷四中引述了众多古书之后说道:“(炎帝神农氏)传十有六帝,或曰八帝,或曰十七世。黄帝始起而代之。其后世则在颛顼时为土正,尧时为四岳,商为阿衡,周为太师。”太师,指姜太公尚。根据郭沫若的研究,炎帝后裔有四个重要的分支:第一支是烈山氏,第二支是共工氏,第三支是四岳,第四支是有邰(tái)氏。在炎帝的后裔中,四岳被认为是最有头绪的一支。四岳源于伯夷,其后代在先秦时期历历可考者,有申、吕、许、由等。齐就是从吕分化出来后移居东部地区的一支。因此,《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可见,从族源的角度讲,正是姜尚其人,把姜炎文化与齐文化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炎帝神农氏

姜炎文化 所谓姜炎文化,简言之,就是上古时期,炎帝率领姜炎族在其原生地——宝鸡渭水流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姜炎文化产生于老官台文化时期及其以前,距今约七千年,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炎帝首创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木质的耒耜(lěi sì),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百姓尊奉为“农业之神”。炎帝为了让剩余产品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创办了“日中为市”的市场经营模式,被人们称为“太阳之神”。炎帝为了帮助百姓解决病痛,在宝鸡天台山遍尝百草而发明医药,被后世尊为“医药之神”。以神农氏炎帝为首的姜炎族,为中华文明的兴起和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神农尝百草

姜炎文化发展于炎帝生息于姜水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及至夏、商时期,姜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姜炎文化在保存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文化的膨胀、传播、碰撞和交融。其中一部分与姬黄文化逐步融合,构成了周文化的基础,另外部分则流向了东、南两方。流向东方的在东夷文化圈里建立了许多姜姓部族方国。这些姜姓方国承传着姜炎文化的传统,后来都逐渐地融入齐文化之中了。可见姜炎文化是齐文化的渊源之一。

由以上简述可知,以农立族的姜炎族所创立的姜炎文化,对华夏民族以农立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开中国文明起源之先河。

故事链接

相传炎帝母名任姒(名女登),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治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为怡民情,日中为市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重演八卦以探天象,后在南巡中为民治病采药,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

拓展活动

思一思

炎帝为救助百姓,遍尝百草,他的这种造福于民的务实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炎帝身上我们还应继承和弘扬哪些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