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时间”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情境之一,是人类体验、想象与思考的重要对象。时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因涉及人类生存的终极情境而成为最为费解的“谜”之一。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发出对“时间”之本质属性的追问:“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语言表达出来?”[1]对时间之“谜”的探寻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科技史、哲学史、艺术史的一个缩影。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时间观念在不断精确化、抽象化的同时,时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发重要。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持续深入,在文化、哲学、艺术等层面对时间的思考日趋复杂。“时间就是社会生活的基石,因此考察一个民族如何建构时间观念就等于提供了一个透视文化心理的窗口。”[2]在这个意义上,“时间观念”作为一个入口,对于认识更深层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对“时间”的思考与抒写,是古今中外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在“面向思的事情”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对时间进行了丰富的表达,不管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是在西方自但丁、莎士比亚到里尔克、艾略特等诗人的诗作中,“时间”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因此,从“时间”想象、体验与抒写的角度来谈论诗歌,就可以从一个较小的入口进入广阔的文学与文化空间,并借此发掘某些深层的生存与艺术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诗与时间的关系问题,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