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研究了近代社会发展的态势,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这对我们分析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分析了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深刻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带领中国人民步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使命、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饱含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把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回答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之问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各种决议中,充分体现了这一宏伟理念和美好愿景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也表明了中国对全球治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并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致力于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智慧和能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所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各种文化思潮激流涌荡,迫切需要我们更好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研究中外文化与文明的精神实质、交流互鉴与其相关的发展规律,特别是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通过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进一步提供深厚的学理支撑。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再次强调:“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3]“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4]进一步指明了我们要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深化中外文明多样性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要有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5]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秉承中外人文交流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发展为己任,以融中外兼知行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多语种复语、跨专业复合的,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对外文化传播,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渐形成特色。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与对外阐释研究为主攻方向,鼓励教师、专家和学者围绕中国与世界、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等主题开展学术研究,扶持具有学校学科特色的科研成果,培养和发展一批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和学术水平不断迈向新台阶。
学校着眼于培育和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当代世界文化与文明研究”系列丛书资助项目,于2021年开始策划,2022年启动,截至2023年已经资助两批共5部著作,后续仍将陆续推出系列著作。主要用于资助具有较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学术专著和高水平的学术译著。这是鼓励教师、专家和学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当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文明的研究,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深化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更好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举措,对带动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繁荣与进步,达到“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相信系列丛书的出版,一定能够在中外文化与文明的交流互鉴与比较研究中、在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上取得新的共识与突破。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当代世界
文化与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会
2023年5月
[1]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页。
[3]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3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7页。
[4] 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23年3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7页。
[5]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