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考的孩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世界上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吗?

figure_0006_0001
figure_0007_0001

有一个词人们天天都在说,它代表了人类最高级的智慧。这个词就是“为什么”。

对每一件事,你都可以问一句“为什么”。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宇宙为什么这么大?”“我为什么要上学?”“生活为什么总会有挫折?”“人为什么活着?”……可不要小看这些“为什么”。对同一件事,你问“为什么”的次数越多,思考的程度就会越深。

比如,很多小朋友都问过爸爸妈妈:“我为什么要上学?”

大人可能会回答:“因为上学可以学到知识,只有学好知识才能考上好学校,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赚很多钱啊。”

对这个回答,你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那我为什么要赚很多钱呢?”

大人可能会说:“赚了钱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还可以继续问:“为什么赚了钱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有些大人会觉得,问到这里就不需要回答了——谁不愿意有很多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呢?你如果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大人就会觉得你是在胡搅蛮缠。

可是哲学家们不一样。如果是哲学家听到你的问题,他们会为你鼓掌。因为当你问出一句又一句“为什么”的时候,已经来到了哲学的地盘。哲学家们会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说:“这个问题问得好。一般人觉得只要有钱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们其实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想用钱做的那些事,到底是不是内心真正想做的呢?”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会告诉你,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钱,而是“理性”,“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如果一个人不能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那无论有多少金钱也只是欲望的奴隶。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子会告诉你,有钱并不能让人变得更自由。应该追求的不是拥有金钱,而是不依赖金钱,乃至不依赖任何东西。一个人不依赖的东西越多,他就越自由。所以一个心满意足的乞丐要比患得患失的富翁更自由。

——面对这些哲学家的回答,你依然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你可以继续质疑苏格拉底和庄子的答案。你的“为什么”问得越多,对哲学的思考就越深刻。

当然,这么一直问下去很招人厌烦。

举个极端的例子。你在和大人辩论的时候,随时都可以问一个能让人哑口无言的问题:

“你为什么认为你一定是对的?”

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大人抓狂,因为它很难回答: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连爱因斯坦那样超级厉害的物理学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还会犯错,谁敢保证自己就一定正确呢?大人也不是绝对完美的人,从理论上说,他们也有可能犯错还不自知,那又凭什么能理直气壮地批评我们呢?反正无论大人怎么辩解,你一律都可以再问一句:“你为什么认为你的辩解一定是对的?”这么一连串地问到最后,大人会怎么应对呢?

在现实世界里,大人多半会发火。在他们看来,你这么追问就纯粹是抬杠,就是无理取闹。

可如果你生活在哲学的世界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严格遵守逻辑,那么大人真有可能被你问住。因为在逻辑上你的话并没有错。

那这么一来,你便通过哲学找到了一个无敌的辩论武器,你可以对任何观点提出质疑——世界上所有的老师、书本,都有可能是错的,试卷的答案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正确。那阅卷老师凭什么扣你的分呢?他们凭什么说你的答案是错的呢?

这种感觉实在太爽了!然而一个可怕的念头悄悄升起:既然没有任何想法绝对正确,那你如何确认“自己现在的想法”就是正确的呢?如果你脑中冒出的任何想法都有可能是错的,那又该怎么生活呢?

figure_0010_0001

——哎,有点儿乱了吧?别着急,这个想法一点儿都不乱,它是哲学上的一个经典主张,叫作“怀疑论”。怀疑论者不愿意轻信任何现成的说法,用最挑剔的眼光质疑一切。比如有一位叫作“笛卡尔”的法国哲学家,他认为一切事情都可以被怀疑。他甚至怀疑自己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是幻觉,他从出生以来见到的一切东西也许都是一个恶魔变出来骗他的。还有一些科幻电影和小说,甚至假想我们眼前的整个世界都是计算机虚拟出来的信号,我们只是生活在一堆虚拟信号里。

怎么反驳这种假设呢?其实从逻辑上很难反驳。无论你提出任何反驳的证据,笛卡尔都可以叉起腰对你说:“你的证据也是恶魔变出来的!”可要是真的相信了笛卡尔的质疑,真去怀疑日常生活里的一切,那也很麻烦——那就没法正常生活了呀。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能确信的东西,这也是哲学家的任务。

说白了,哲学家很喜欢搞破坏,喜欢怀疑一切。但是除了破坏,哲学家还要搞建设,要在怀疑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思想的大厦。用什么材料来建造这座大厦呢?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有两个最合适的材料。

回到刚才和大人争论的那个场景。假设我们在辩论中获胜了,大人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可以被怀疑。我们很得意,这时,我们的肚子饿了,“咕咕”直叫,不久胃里就火烧火燎,难以忍耐。此刻妈妈端来一碗饭,是我们最爱吃的饭,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只要端起来立刻就能饱餐一顿。如果是你,你会先把饭吃了,还是继续坚持怀疑论呢?你会不会怀疑这碗饭是假的呢?会不会觉得这碗饭没准是计算机虚拟出来的,一吃就会受到系统惩罚呢?或者怀疑眼前的妈妈是外星人变的,这碗饭其实是外星人的毒药?

按照严格的怀疑论,这碗饭可能有无数潜在的危险。问题是,如果我们是在平常的家里,面对平常的妈妈,吃的是一顿平常的饭,我们还需要坚持这样的怀疑论吗?就算坚持怀疑,又能坚持几天呢?饿到一定程度,我们一定会放下怀疑论,先把这碗饭吃了再说。就在我们决定张嘴吃饭的那一刻,怀疑论已经不攻自破了,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放弃了怀疑论。同样,我们口渴的时候,不会去怀疑眼前的一杯水;困倦的时候,不会怀疑身下的那张床;伤心的时候,也不会怀疑亲人的怀抱。

眼前的饭、水、床和我们的亲人,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们,摸到他们,这种能看到、听到、摸到的感觉,在哲学中有一个术语,叫作“经验”。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经验。我们构筑可信世界的第一块基石就是经验,尤其是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经验。

figure_0012_0001

可千万别小看“日常生活里的经验”,它包含了非常多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所以我们很难怀疑跟电有关的知识;而电学又是物理学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也很难怀疑物理学;物理学又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我们因此很难怀疑整个科学——我们可以质疑某个具体的科学结论,但是整个现代科学体系、它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就很难去怀疑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不去怀疑老师和课本。因为课本上的很多内容都是现代科学体系的一部分,而且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那部分。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在验证这些知识是有效的。

——这就是第一个我们很难怀疑的东西: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

还有一个很难怀疑的东西,是我们对爸爸妈妈、对亲朋好友、对同胞乃至对全人类的爱。我们当然可以像笛卡尔那样,怀疑眼前的亲人也是变出来的幻觉。但我们随时都可以扪心自问:如果现在有人要伤害我眼前的亲人,我会不会特别着急?看见亲人露出笑容,我是不是满心喜悦?当我寂寞伤心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想要亲人的拥抱?就算怀疑论说得再有理,对亲人的爱也实实在在地存在我们心里,是我们抑制不住的。这种“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割舍不掉”的东西,在心理学上叫作“信念”。它不讲道理、不讲逻辑,却是怀疑论无法轻易推翻的。我们心中的正义感,我们对苦难者的同情、对不公正的愤怒;我们对自然万物的爱,对朝霞晨露清风明月的迷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没道理又割舍不掉的“信念”。

这些不讲道理的信念,是我们建立可信世界的另一块基石。正因为拥有这些难以撼动的信念,我们才觉得世界充满了温度,我们才会爱这个世界。

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两块思想的基石了——经验和信念。在这些基石之上,我们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开始以一个哲学家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了。在接下来的旅程里,我会带着哲学家们的思想成果,和你一起讨论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惑。希望在旅程结束的时候,这些困惑已经烟消云散,世界在你眼中变得更加清晰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