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章 刘备到渤海的发展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与张良,一路快马加鞭朝着渤海奔去。他们看着沿途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心中满是悲戚。
到了渤海,当地官员与百姓出城相迎。刘备看着百姓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恳切与期盼,暗暗发誓要让渤海百姓过上好日子。当晚,在官邸内,四人围坐。刘备眉头紧皱,开口道:“这一路所见,实在痛心,大汉如今如此,我们该如何是好?”
张良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主公,如今大汉朝廷腐败,百姓苦不堪言,我们在渤海,当务之急是安抚百姓,发展民生。先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让百姓得以饱腹,方能得民心。”关羽双手抱在胸前,赞同道:“子访先生所言极是,民心乃根基,有了百姓支持,我们才能有所作为。”张飞也大声嚷嚷:“俺听大哥的,俺这就去帮忙开仓放粮!”
次日,刘备便带着关羽、张飞亲自主持开仓放粮。百姓们排起长队,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光,纷纷跪地谢恩。看着百姓们吃上了粮食,刘备心中稍安,又与张良商议后续举措。
张良建议道:“主公,我们还需整顿吏治,渤海官员多有贪腐,必须严惩,换上清廉有能之士,才能真正为百姓办事。”刘备点头称是,立刻着手调查渤海官员,将那些贪赃枉法之徒一一查办,任用了一批贤能之人。
在发展经济上,刘备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又引进先进的耕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关羽、张飞则负责训练当地的民兵,加强渤海的防御力量,以防黄巾军等起义军来袭。
然而,渤海周边局势愈发紧张。黄巾军余部听闻渤海开仓放粮,百姓生活渐好,心生觊觎,准备挥师攻打渤海。刘备得知消息后,与张良等人紧急商议对策。张良分析道:“黄巾军人数众多,但多为乌合之众,我们可利用渤海坚固的城池和训练有素的民兵,坚守城池,再派小股精锐部队出城骚扰,断其粮草,打乱他们的部署。”
刘备依计而行,关羽、张飞各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趁夜出城,袭击黄巾军的粮草辎重。黄巾军被打得措手不及,粮草被烧,军心大乱。刘备则亲自登上城楼,鼓舞着民兵的士气,指挥众人坚守城池。
经过数日激战,黄巾军久攻不下,又缺粮草,只能无奈退兵。渤海百姓欢呼雀跃,对刘备等人更加拥戴。
在击退黄巾军余部后,渤海城内一片欢腾,百姓们都在传颂刘备等人的功绩。刘备却并未因此而放松,每日依旧与关羽、张飞、张良一同商讨渤海的治理与未来的发展。
这一日,城门守卫匆匆来报:“启禀主公,有一位自称颖川郭嘉的先生求见。”刘备听闻,微微一怔,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忙道:“快请!”
不多时,只见一位身着素袍,面容俊朗,眼神中透着聪慧与洒脱的男子大步走进厅堂。刘备起身相迎,热情说道:“久闻郭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备之荣幸。”郭嘉微微一笑,拱手道:“刘公仁义之名传遍四方,嘉特来拜会。”
随后几日,郭嘉在渤海四处走访观察,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官吏清廉奉公,心中对刘备的治理能力暗暗赞赏。而刘备也时常与郭嘉交谈,虚心请教治国理政与军事谋略之道,郭嘉的见解总是独到而深刻,令刘备大为折服。
一日,在官邸后花园中,刘备与郭嘉对坐饮茶。刘备长叹一声,说道:“如今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备虽有心匡扶汉室,却深感力不从心,还望先生能指点一二。”郭嘉放下茶杯,神色认真地说:“刘公心怀天下,仁义为先,此乃成就大业之基。以嘉之见,如今当继续巩固渤海根基,广纳贤才,扩充军备。同时,密切关注天下局势,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业。”
刘备目光灼灼,看着郭嘉问道:“先生如此大才,可否留在备身边,助我一臂之力?”郭嘉沉思片刻,起身向刘备深施一礼,说道:“嘉早闻刘公之志,愿效犬马之劳。”刘备大喜过望,连忙扶起郭嘉,激动地说:“得先生相助,如鱼得水也!”
自此,郭嘉正式投靠刘备。他与张良一同为刘备出谋划策,在政务上,郭嘉提出设立专门机构,鼓励商业发展,促进渤海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增加财政收入;军事方面,他协助关羽、张飞改良练兵之法,根据士兵特点进行分类训练,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随着郭嘉的加入,刘备阵营如虎添翼。不久后,周边郡县的一些有志之士听闻刘备广纳贤才,且在渤海治理有方,纷纷前来投奔。刘备的势力逐渐壮大,在这乱世之中崭露头角,而他们也在为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一步步坚实迈进,
郭嘉与张良的建议,让刘备阵营的发展思路愈发清晰。在二人的推动下,刘备命人精心撰写招贤令,详细阐述自己匡扶汉室的志向、渤海如今的发展态势以及对贤才的殷切期盼。招贤令一经发布,便通过快马和信使,迅速传遍周边郡县乃至更远的地方。
没过多久,一位身材修长、气质儒雅的男子来到渤海。此人正是简雍,他自幼与刘备相识,听闻刘备在渤海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便毫不犹豫地赶来相助。城门口的守卫将简雍带到刘备面前,刘备一眼便认出了他,欣喜地起身相迎:“简雍贤弟,多年不见,你我终又相聚!”简雍拱手行礼,笑道:“自听闻兄长在此成就一番事业,简雍便日夜兼程赶来,愿为兄长效力,共图大业。”
刘备连忙请简雍入座,向他介绍了目前渤海的情况以及未来的规划。简雍听后,频频点头,主动请缨负责渤海与周边郡县的外交事务。他表示,凭借自己善于言辞的能力,可以与周边势力建立良好关系,为渤海的发展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刘备欣然应允,对简雍委以重任。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位猛将陈到也抵达渤海。陈到以忠勇闻名,他一直渴望追随一位明主,为乱世带来安宁。看到刘备的招贤令后,陈到认定刘备便是他苦苦寻觅之人。当陈到站在刘备面前时,其挺拔的身姿和坚毅的眼神便给众人留下深刻印象。
郭嘉上下打量陈到,眼中露出欣赏之色,问道:“久闻将军忠勇,不知将军对当前军事局势有何见解?”陈到抱拳道:“如今乱世,各方势力纷争不断。依我之见,军事力量是立足之本,不仅要加强士兵训练,还需注重军队纪律和协同作战能力。同时,要善于利用地形,灵活制定战略战术。”这番言论得到了关羽、张飞的认可,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刘备对陈到的回答十分满意,当即任命他为军中校尉,负责协助关羽、张飞训练新兵。陈到领命后,迅速投入工作,他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和严格的训练方法,使得新兵们的战斗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
随着简雍和陈到的加入,刘备阵营人才济济。张良和郭嘉在政务和军事战略上统筹规划,简雍负责外交,为渤海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陈到与关羽、张飞一同整军练武,提升军队实力。刘备看着日益壮大的团队,心中充满希望,他深知,距离匡扶汉室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但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他们必须继续砥砺前行,
在渤海府邸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而热烈。刘备端坐在主位之上,眉头微蹙,目光在张良和郭嘉二人脸上来回扫视。
张良微微欠身,神情笃定地说道:“主公,如今我们在渤海已初步站稳脚跟,人才汇聚,实力渐长。而冀州乃天下要地,沃野千里,人口众多,若能将其纳入麾下,进可逐鹿中原,退可保境安民,实乃成就大业的关键一步。”
郭嘉轻摇手中羽扇,点头附和:“子访先生所言极是。冀州韩复虽势力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政令不一。此乃天赐良机,我们不可错失。”
刘备长叹一声,神色忧虑:“二位先生的见解,备深以为然。只是冀州兵强马壮,城高池深,韩复又坐拥众多谋士良将,我们如何能轻易攻打?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张良目光炯炯,望向刘备,缓缓说道:“主公勿忧。正所谓‘善战者,求之于势’,我们虽一己之力难以抗衡韩复,但可联合其他势力,形成强大的攻势。幽州公孙瓒,为人豪爽,且与韩复素有嫌隙。他麾下白马义从更是精锐之师,战斗力不容小觑。若能与他结盟,共讨韩复,大事可成。”
刘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但仍有些犹豫:“公孙瓒会愿意与我们联手吗?毕竟我们目前的实力,在他眼中或许不值一提。”
郭嘉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主公,此事交给简雍即可。他善于言辞,长于外交。只需向公孙瓒陈明利害,告知他联手攻打冀州,不仅能报往日之仇,还能扩充领地,共享胜利果实,公孙瓒必定心动。”
刘备沉思片刻,重重地点了点头:“好,就依二位先生所言。即刻传简雍前来。”
不多时,简雍匆匆步入大厅,向刘备等人行礼。刘备将来意说明后,简雍自信满满地说道:“主公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我定当不辱使命,说服公孙瓒与我们结盟。”
简雍领命而去,日夜兼程赶往幽州。见到公孙瓒后,简雍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对局势的精准分析,成功打动了公孙瓒。公孙瓒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与刘备联手,共同攻打冀州。
得到公孙瓒的答复后,刘备、张良和郭嘉等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战事。他们一方面制定详细的战略计划,根据双方军队的特点,合理安排进攻路线和作战任务;另一方面,积极筹备粮草、兵器等物资,确保后勤供应充足。
关羽、张飞、陈到等武将也纷纷摩拳擦掌,加紧训练士兵,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整个渤海城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又兴奋的氛围之中,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冀州之战做着最后的准备,